中青报客户端

  • 12版:第十二届挑战杯特刊    上一版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学术的碰撞

本报记者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0月18日   12 版)

    展台前,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专业的王思婧认真地向围着她的观摩者讲解自己的参赛作品《北京市非典后遗症患者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以非因工患者为主》。

    两年多里,她走访了北京市很多非典后遗症患者,也走访了相关医疗机构,了解了治疗非典时因过度使用激素而给患者带来的肺纤维化、股骨头坏死、抑郁症等一系列病痛,以及这些病患者现在的生活和治疗困境。听完介绍,观摩者对这个小姑娘发出赞叹,“不错啊!”

    “还是应该有完善的地方。”人群里突然响起了不一样的声音。一个戴眼镜的的观摩者皱着眉头,对着作品“挑刺”。“挑刺者”是来自河南大学临床医学院的老师刘岩。此次刘岩老师并没有带学生参赛,但他仍然想来观摩一下,让自己另有所得。

    “你的调研里,应该做些排他性分析,有些病症并没有机构可以证明就是非典引起的。”刘岩说。

    “我们所调查的群体以前全是非典患者,他们现在有相同的病症。”王思婧向刘岩老师解释。

    “我知道,但是这并不能判定,有的病症就一定是当时使用激素造成的。有的人以前有没有病史呢?而且有的时候也存在‘假阳性’的状况,这种情况有没有办法判断?所以我建议你们的团队可以加入医学类的学生。”刘岩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次学术的碰撞。不管“挑刺者”说的对不对,这都是“挑战杯”最需要的氛围。

本报记者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10月18日 12 版

挑战:绽放笑脸
给香港人开一门婚姻经济学
他为笔记本电脑上锁
“大家伙”进场费周折
展览会场来了位“大明星”
中青在线挑战杯报道系列视频
带着女儿来参赛
学术的碰撞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