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梁雪琴家门口,挂着一块“特级乡村园艺师”的牌匾。一走进院子,满院生机盎然,郁郁葱葱。70岁的女主人梁雪琴向记者一一介绍她种的30多种花草树木。
梁雪琴以前只是在家干农活、做家务,几年前,她才开始养花养草,没想过自己还能成为“园艺师”。
本来只是闲来的消遣,不料居然因此被评上了“特级园艺师”。她的老伴说:“她可‘宝贝’门口那块牌匾了,每天一看到落灰,就要擦干净。”
在舟山群岛,像梁雪琴这样的“乡土人才”大有人在。不仅养花种草的可成为园艺师,跳舞、弹琴的也能评上乡村舞蹈师、乐师、曲艺师……
10月15日,记者来到舟山市普陀区勾山街道南岙社区。走进村子,许多家的大门门框上方都挂着一块扇形牌匾。牌匾上醒目地刻着:“特级乡村舞蹈师”、“特级乡村曲艺师”、“特级乡村乐师”、“特级乡村书画师”、“特级乡村农艺师”……
在乡村医生张素琴家门前,拱形大门两边挂着两个扇形牌匾:“特级乡村舞蹈师”、“特级乡村曲艺师”。前一块牌子的荣誉属于69岁的张素琴,后一个荣誉属于她的老伴——70岁的鲍永定。
多才多艺的鲍永定擅长拉二胡、表演小品。他俩经过社区群众的推荐,在“寻找身边的乡村人才”活动中脱颖而出。每天晚上6点到8点,张素琴和鲍永定就和社区村民一起跳健身舞,给大伙儿演节目,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以前没事做,村民们就天天窝在家里打麻将。”南岙社区党总支书记张瑞娣说,现在在张素琴的带领下,每天都有60多人跟着她一起在广场学跳舞。
今年59岁的齐香球,拿到“特级乡村舞蹈师”的称号已经两年了。她帮助街道社区成立健身舞蹈联谊会,现在已有会员1000多人。如今,浦西社区每天晚上跟着齐香球跳舞的至少有100多人。他们身着舞衣,在一对大音响面前,随着欢快的乐曲,有节奏地跳着。
“从2009年起,我们在街道、社区组织群众开展‘寻找身边的乡村人才’活动。截至目前,全区已经评选出各类乡土人才10487名。我们计划通过3年努力,使80%以上的渔农村群众都能拥有乡土人才职称,努力使渔农村每户家庭都有1名以上的‘乡土人才’。”普陀区副区长蔡朝才说。
普陀区“乡土人才”的评选采用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经济合作社推荐相结合的方法,评选结果在社区(村)进行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公示结束后,对评上“乡土人才”的群众张榜公布,并制作牌匾在“乡土人才”住处上牌。另外,“乡土人才”的评选划分为文体类、生产生活技术类、经营类等。每个类别又进行细分,如文体类包括乡村曲艺师、乐师、音乐师、舞蹈师等;生活技术类包括建筑师、工艺师、农技师等,使每个村民都有机会、有条件纳入相应的评选范围。
据了解,普陀区针对“乡土人才”的不同类型,建立由组织部门牵头,妇联、党校、人劳社保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教育培训协调机制,组建相应的培训师资队伍。同时,举办经常性的技能大比武、群众性文体活动,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村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普陀区还通过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待遇倾斜等方式,让“乡土人才”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实惠。如勾山街道规定,对于评上中级以上职称的“乡土人才”,可优先推荐申请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对于取得特级职称的文体类“乡土人才”,聘请其担任街道级相关文艺演出、文体比赛的顾问、评委,并优选推荐参加区级以上文体表演或比赛等。
“通过‘乡土人才’的评选、培育,使取得相应乡土职称的群众感觉到自己有身份、有地位,被重视、被尊重,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成为维护基层和谐稳定、倡导文明新风的骨干力量。”舟山市妇联主席张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