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透视

青春因磨砺而闪光

——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巡讲活动纪实

本报记者 王晨 实习生 杨林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0月29日   06 版)

    10月27日,正在进行车工比赛的选手。

    10月26日,计算机程序设计员比赛答辩现场外等候的选手。

    10月27日,车工比赛现场,选手自带的工具。

    10月27日,4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来到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400余名学生分享了自己从普通的技能新手一步步成长为“技能大师“的过程。他们的经历让同学们看到了新时代技能工人的前景与希望,他们的成长轨迹反映了不同时代技能工人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对于技能人才重要性认识的转变。

    孟维:从“济公”到“技工”

    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集团)数控机床工人孟维今年29岁,他当时选择读技校,首先遭到了奶奶的反对:“‘技工’就等于是‘济公’!刚丢了个要饭的碗又捡了个要饭的棍!”奶奶的反对没起任何作用,3个月后,孟维进了徐工技校。

    “2001年第一次‘下厂’,我看到一个零件组装时出现了问题,那么多师傅一起讨论、研究,我被那种氛围所感动。”

    孟维在工作中逐渐明白,作为一名车工,重要的是把刀具磨制好,练好基本功,从而提高自己的技能。每天下班后,他都泡在磨刀房苦练基本功。经过一段时间,他磨出的刀具,不仅使用周期长,而且更加锋利和有韧性,他成为全厂职工学习的榜样。

    2003年,工厂进了两台数控设备,装好的设备,出了毛病厂里却没人会修。有时发生碰撞,刀具坏了,设备出现故障,造成的损失上万元。于是,孟维决定自学编程。

    一年后,他参加徐州市举办的技能竞赛,结果空手而回,“比赛用的数控机床和平时练的机器,编程语言都不同,也不通用。”

    回厂后,孟维开始自己编程序,参加各种培训。2006年,他参加“振兴杯”选拔赛,获得了江苏省第一名。

    此后的两年,孟维获得了更多的荣誉: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省市五一劳动奖章……渐渐地,他成了新人眼里的“老师傅”。 

    浮躁、潜不下心来,这是当代青年技工的“通病”。对此,孟维想对技工新手们说,基础知识很重要,必须潜下心学习,必须动手练习,综合技能知识必须坚持积累,成才没有捷径。

    钱继纲:和机器培养感情

    今年34岁的钱继纲,是首钢冷轧公司一名轧机主操工。1993年,他从北京钢铁学校中专毕业后,如愿以偿进入首钢工作。然而,迎接他的第一课却是“挨烫”。

    “穿棉衣,戴手套都没用。老师傅说了,烫烫就习惯了,新人都要过这一关。”挽起袖子,十几年前的烫伤清晰可见。

    从最初不适应到对业务的熟练精湛,钱继纲用了近8年。2003年,钱继纲备战全国冶金行业技能竞赛,虽然最终没参加比赛,可知识没白学,2004年他参加北京市举办的首届新世纪职业技能竞赛,得了冠军。2007年,钱继纲获得首钢技能操作专家称号。2009年他又被评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荣誉对钱继纲来讲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以前遇到业务难题还可以请教别人,现在大家都看着我呢,对我的期待也更高了,这就要求我更要精通业务。”

    “机器也是有感情的, 应该用心去钻研它, 应该和机器培养感情, 踏踏实实工作学习, 迟早有一天工作能力会有提高。当工人不是没有出路,现在社会对技能工人这么重视,我们更要多学习专业知识、理论知识, 平时多学习,用到的时候就掌握了。”钱继纲说。

    万胜强:为外国飞机插上中国翅膀

    1996年技校毕业后,万胜强成为中航工业西飞国际国航总厂的一名飞机铆装钳工。

    初进厂房,听着震耳欲聋的铆枪声和风钻声,想着每天都要在这样嘈杂的环境中钻孔、打铆,万胜强不免有些失落。

    然而,国航总厂是一个现代化转包生产专业总厂,所生产的都是波音、空客等世界一流飞机的大部件,质量要求非常高,技术难度非常大,容不得半点马虎。

    在领导和师傅的多方帮助指导下,万胜强很快就掌握了铆工的基本技术。当喜欢上这份工作后,铆枪声不再嘈杂,风钻声也变得悦耳。他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看图,苦练基本功,为达到行家所说“心里有活,眼观耳听,举一反三”的境界,他反复琢磨拿风枪时手臂如何使力,材料硬度大时如何保证孔的精准度,仅有3道或4道的孔如何进行钻底孔、扩孔、铰孔……

    1999年,他首次参加“青工技能比武”,便夺得冠军。2004年,在全行业组织的“全国铆工技术比武”竞赛中,他又获得第二名,并被总厂领导委以重任,参加意航机身16段项目的首架试制。

    参加工作10余年来,万胜强攻克技术难关100多项,被国内外同行誉为航空零部件铆接装配专家。他先后参加了波音737-700平尾,英宇航A319机翼翼盒等13项产品的试制和生产,从未发生过质量和安全事故。美国波音公司副总裁亲自给他颁发了“波音信得过员工”证书。

    对青年技工,万胜强想说:“要珍视自己手中的产品,就如同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产品的质量,就是我们的荣誉。”

    徐强:打造”精度”人生

    他创下了大型齿轮加工4级精度的全国之最,被同行称为“徐强精度”;他18年如一日奋战在生产一线,带出一支业务精湛的团队。他是徐强,沈阳鼓风机集团齿轮公司副总经理。

    1990年,高考失利的徐强考上了沈阳鼓风机集团数控大专班,开始了技工生涯。

    当公司让徐强去操作从瑞士进口的一台马格32X磨齿机时,徐强用所学的办法操作,结果导致速度成倍地增加,出现了废品。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徐强,“当工人,就一定要有一身硬功夫”。从那以后,徐强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常常是从早晨研究到天黑,才发现自己连午饭都忘了吃。几年过后,徐强终于成为著名的技术能手。

    2001年2月,沈鼓集团准备从德国进口一台价值1280万元的数控立式成型磨齿机,让徐强去德国参加培训。在德国,交到徐强手上的是一份足有一寸厚的英文版操作手册。在两周里,他靠着一本中英词典,凭着一股钻劲把这本天书般的操作手册从头到尾通读了3遍。回国后,又把操作手册翻译成了中文。

    一次,徐强和德国专家一起做磨削精度验收,在程序编制过程中,徐强发现对方输入的齿轮螺旋角有问题,可德国专家却不耐烦地说:“我们从来都这么输入。”

    徐强没有迷信德国专家,要求其作出解释。德国专家经与总部多次联系后,最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次纠错,徐强为公司节约了十几万元。

    “只要下功夫,再尖端的技术也能攻破。”徐强笃信这一点。齿轮的加工精度共分为12个级别,2004年,客户要求生产一个大型齿轮,设计精度是5级,难度相当大。最终,徐强加工的齿轮不仅满足了客户的精度要求,而且精度达到了4级。他创造了全国大型齿轮加工的精度之最,国内外同行将他这一纪录称为“徐强精度”。

    徐强出名了,很多外企前来挖他,可徐强都拒绝了。“‘徐强精度’不是我个人的荣誉,它属于集团,属于中国企业。我要让更多的青年工人掌握‘徐强精度’。”

    本报沈阳10月28日电

青春因磨砺而闪光
“90后”新秀赛场“破茧成蝶”
青年技工渴盼更多晋升通道
培养技能人才 孕育技能文化
借力“振兴杯” 建功新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