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打造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

——访沈阳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鞠秀礼

本报记者 王晨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0月29日   05 版)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离不开各类人才的支撑,其中高技能人才既是当前的“瓶颈”,又是未来的希望。沈阳作为全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已经连续七届承办“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在造就一大批青年技能人才的同时,促进青年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完善方面有哪些探索?本报记者专访了沈阳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鞠秀礼。

    “技能之火”成燎原之势

    我们要发挥“振兴杯”的品牌效应,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努力打造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高地,为沈阳加快全面振兴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以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为载体,着力推动各领域人才脱颖而出。随着七届“振兴杯”的成功举办,“技能之火”在沈阳成燎原之势。特别是通过竞赛,沈阳产生了曲骊、孙思国、方文墨等一批全国青年技能冠军,对广大青工学技术、比技能、作贡献,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以全国大赛的竞赛工种为参照,沈阳每年举办10个工种以上的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今年又在原有传统工种的基础上,新增了客运驾驶员、青年婚庆礼仪服务、家居装修、动漫设计等竞赛项目,为优秀青年技能人才的涌现搭建了平台。“十二五”期间,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要求,适应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之都“三大目标”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拓展竞赛领域,丰富竞赛项目,为技能人才培育和青年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注入新的内容,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更好地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

    加快培养青年高技能人才队伍

    以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依托,加快培养青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落户沈阳七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地建设工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做好技能人才特别是青年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法规文件,保证基地建设始终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不断发展。

    同时,围绕为支柱产业发展培养人才,完成了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市金融学校、市化学工业学校、市计算机学校和市汽车工程学校等6所万人规模职业学校建设,探索出了“高校—示范基地—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按照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服务振兴,辐射全国”的目标,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大专项投入保障力度,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充分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推动基地建设向更好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营造全社会创新创造氛围

    以传承沈阳工业文化为引领,大力营造全社会创新创造氛围。沈阳曾经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数百项第一,同时也造就出一大批闻名全国的“技术大王”,浓郁的工业文化构成了沈阳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近年来,我们把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传承沈阳工业文化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市民观大赛和“我也来参与”技能实践活动、“十大技能人才和技能家庭”评选、确定“青年技工日”、实施“关爱技工系列行动”,激发了广大青工岗位成才、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要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深入挖掘沈阳工业文化丰厚底蕴的同时,赋予其新的内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尚,为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增添新的精神力量。

引进“空降兵”别忘自育“子弟兵”
愿更多非公企业青工参与“振兴杯”
技能人才紧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
培养技能人才 孕育技能文化
打造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
借力“振兴杯” 建功新辽宁
人物微博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