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7日,大连理工大学伯川图书馆报告厅座无虚席。讲台上,昔日曾闪耀“挑战杯”的“挑战杯之星”正在讲述他们的故事。胡铃心说,“挑战杯”最大的意义在于为大学生提供一条“梦想腾飞的跑道”。“在比赛中,大家能得到和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交流的机会,并学会以科学的精神、求实的态度、创新的方法和团队的协作来进行创新活动。”
第一次帮助胡铃心捧回“挑战杯”大奖的,是一架重仅20多克、长20多厘米的小飞机。“普通飞机飞行时机翼是静止的,而扑翼飞行器模仿鸟类,飞行时机翼会上下扇动。”当时,胡铃心正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书。他看到鸟类飞行轻巧,效率又高,飞机不但笨拙还费油,就想到了模仿鸟类研制微小型扑翼飞行器。
“知识本身很容易获得,我们更应该关注知识是如何来的,更多地去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胡铃心说, “微小型”和“扑翼”是这件作品的亮点,也是最大的难点。当时,微小型扑翼飞行器在国际上都处于探索阶段,所以现成的资料特别少,只能靠自己摸索。由于飞行器很“袖珍”,对微机电器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舵机。“我们要求舵机重量小于3克,这样飞机才飞得起来。可当时市面上能买到最轻的舵机也有6克。”最终,胡铃心和队友自己研发出重量仅为1克的舵机,完美地解决了问题。
经过两年的努力,胡铃心的小飞机终于飞上了天。“试飞成功那天,飞机后面还跟了一群小鸟,大概是把我们的飞机当头鸟了。”胡铃心很开心,因为自己的作品“得到了鸟的肯定”。2003年,胡铃心凭借“微小型可控扑翼飞行器”获得了“挑战杯”特等奖。
邱虹云原本会成为一个科学家,是“挑战杯”让这位被誉为“清华爱因斯坦”的年轻人挂上了“董事长”的头衔。“‘挑战杯’就是一个机会。抓住它,你的未来会发生改变。”邱虹云说。
大二那年寒假,邱虹云做了一个投影机,通过光学方法利用液晶屏实现了100英寸的大屏幕。第二年4月,邱虹云带着这件作品参加了清华校内“挑战杯”,捧回大奖。然而当邱虹云真正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他才发现把作品做出来只是创业路程的十分之一。要想正式投入生产,还要考虑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批量生产可行性等很多因素。邱虹云说:“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创业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很多商业、工业化生产等领域的问题,只能从头开始摸索。”
在邱虹云看来,“挑战杯”的很多参赛项目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它们需要的是进一步完善和好的商业运作。
“现在青年人的科学创新环境比我们当年好多了。”胡铃心记得,当年学校里能够参加“挑战杯”的学生寥寥无几,现在“几乎每个班都有同学参赛”。胡铃心感到,随着“挑战杯”影响力的与日俱增,社会、高校、学生对于科学创新的关注度,都有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