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青年报社与茂名乙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复兴杯”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型征文活动,历时7个月,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篇参赛征文。
在此次征文活动中择优发表的62篇征文里,经征文评审委员会认真投票评选,3篇作品获一等奖,6篇作品获二等奖,10篇作品获三等奖。
一等奖(3篇)
《大变革中的历史陌生感》 秦晓鹰
《喜欢张思德》 姜建勋
《我一直记着你》 王旸
二等奖(6篇)
《吴玉章:“革命的坚持性”——一个需要叩问的永恒命题 》 王香平
《漫步八一湖畔》 陈先义
《他们是一群特殊的人》 刘平家
《忆红军的母亲》 戴永洋
《那些陨落的将星》 尚长文
《外公的〈灯塔〉》 朱励思
三等奖(10篇)
《“不走回头路”——换个角度解读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观》 任远林
《“左”右随想录》 李乔
《凡人有大爱》 柳萌
《那些成长中的红》 段闯
《用好科学执政的倍增器》 王水兴
《想起了马克思的那句名言》 姜义军
《特殊党费》 王建枝
《爷爷的三个名字》 宋欣
《我读“党史二卷”》 赵柒斤
《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的活力之源》 杨根乔
评审感言
李忠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中国青年报庆祝建党90周年的征文活动效果很好。发表的文章代表了广大青年的心声,体现了青年朋友们对党和国家历史、现实及未来的思考,也说明了党的历史中确实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和力量,我们一定能够不断开拓更加美好的明天!
陈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参评征文,题材广泛,角度多样,大多是真情实感,特别突出了“党与青年”这样的主题。值得庆贺。“复兴杯”的征文活动是成功的。诗歌类的征文,在艺术性上再强一些就更好了。
李慎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感谢作者,感谢编辑,在我党90华诞之时把这些代表时代本质的心声,奉献给读者。在倾听这些心声之时, 回溯我党悲壮而又辉煌的历程,沉思、感慨、激动,耳畔回响起《国歌》和《国际歌》的旋律。
张树军(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中国青年报庆祝建党90周年征文活动中的参评征文,主题突出,体裁多样。
鄂云龙(社会学者):
大部分征文流露出对理想和信仰的坚持、憧憬和向往,是一种不知不觉地流露。从“文革”后到拨乱反正,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不论个人还是国家,都走了不少弯路,但我们对党的感情还是那么真切,我们对党的原生理想的坚持还是那么执著。爱之深,责之切,愿这面旗帜继续以公平正义的坚持引领中国的崛起。
王均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研部副主任):
62篇文章仔细读了两遍,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感情真挚;二是内容厚重;三是文风朴实。
秦晓鹰的《大变革中的历史陌生感》,通过今天点点滴滴的生活变革,描绘了中国90年来历史变迁的真实影像,并启迪人们从共产党人应对历史变局的智慧中寻找面向未来的力量,既大气磅礴,又引人深思。朱励思的《外公的〈灯塔〉》,不仅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公案,而且展现了共产党人的胸怀和风范,情真意切,非常感人。姜建勋的《喜欢张思德》,从一个人成为一段历史的象征和记忆切入,回答了什么是英雄、历史为什么需要这样的英雄的大课题,立意高远而叙述平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高新民(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多数文章情感真挚,言之有物,水平相差无几,难以取舍。
王炳林(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一个个故事,感人至深;一篇篇文章,精炼深刻。作为评审者,每读一篇文章都受到教育、受到鼓舞,被共产党员在平凡事业中的非凡业绩和崇高品格所震撼,也被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激情与文采所折服,真是难分伯仲,难以取舍,当然按照规则只能分出三个奖项,但这些划分只是相对的。感谢《中国青年报》举办的征文活动,让我品味了思想盛宴,这无疑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最好纪念。
杨凤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主任):
参选文章题材广泛,视角新颖,与中国共产党主题密切相关,部分文章具有一定思想性;但也有一些文章内容稍显空洞,文笔也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