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北京时间10月31日爆料称,旷日持久的NBA劳资谈判终于临近尾声。NBA和球员工会已经在合同期限、奢侈税方案、交易规则和中产特例等方面达成了一致。《纽约时报》评论说:“在已经达成的方案中,有一些是球员喜欢的,而绝大部分是球队老板喜欢的。虽然最后的障碍仍是个很大的问题,但事实上,新劳资协议95%的部分已经谈妥。”
95%这个数字,虽然看起来足以令人感到兴奋,但是,自开始谈判以来,劳资双方在“取得进展”和“谈判破裂”之间的反反复复,已经让人们认识到,不要轻易相信双方能达成最终的协议。也就是说,在达到100%之前,任何数字都是没有意义的。不过,当球迷和媒体对劳资双方纠结于2%~3%的受益分成切齿愤恨时,这些看似微小数字的背后,其实是美国经济大背景的直接反映:球员和老板都想多挣点钱。
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截至目前,劳资双方只差受益分成没有谈妥。老板坚持只能给球员50%的收益分成,但球员坚持要52.5%(有些媒体称是52%)。只有2%~3%的差距,为何劳资双方会如此计较呢?
NBA官方的解释是,只有五五分成,才能保证球队不会亏损,而少于50%的分成,将会让他们的亏损持续得更久。NBA官方甚至表示,即使老板方面得到更高的分成比例,一些市场较小的球队仍然存在着经济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根据《福布斯》最新的调查结果,以2009~2010赛季为例,联盟30支球队中仅有4支球队保持了大幅度盈利,而多达17支球队的运营出现了亏损。其中,实现盈利的4支球队是纽约尼克斯、芝加哥公牛、休斯敦火箭和洛杉矶湖人,而亏损的俱乐部,则大多是中小城市的球队。
当然,作为劳方的球员,也确实有理由坚持他们的底限。他们知道,以前的受益分成确实对资方不利,所以他们愿意从57%减少到52%左右。但他们也很明白:作为真正付出劳动并取悦球迷的一方,在受益分成上“多吃多占”,也是理所应当的。这2%如果换算成美元的话,约合8000万,但因为这8000万的分歧而少打了1个月比赛的球员,损失的总数却超过了3亿美元。为了8000万损失3个亿,看似不可理解,但这是美国文化的特点,他们更看重“我失去了什么,而不是得到了什么”,尤其是在美国经济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
据美国媒体报道,以目前已经损失的1个月的比赛计算,处于收入最底层的球员或是那些在联盟效力10年以上的老将,将损失8万~23万美元的薪水,这个数字相当于普通美国人一年的收入。而对于科比和加内特等高薪球员来说,他们的损失将在400万美元左右。也就是说,年薪越高的球员,损失的越多。但是,换句话说,停摆时间越长,对于处于收入底层的球员的影响越大——他们可没有丰厚的“家底”来支撑赋闲的日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劳方之所以会为这2%左右的受益分成不肯退让,实际上也是在为收入底层的球员战斗。这些处于收入底层的球员,就像在华尔街上游行示威的美国民众。也正因为如此,“大宝贝”格伦·戴维斯就在微博上写道:“我知道,比利·亨特在为我们而战斗。”
当然,想多赚钱的理由,也同样适用于资方。目前,美国经济疲软,失业人口众多。对于职业俱乐部的老板们来说,高失业率就意味着更多的人没有钱到球场看球,而门票收入是一支球队想要盈利或确保收支平衡的基本要素之一。到现场看球的球迷减少,还意味着场馆内的娱乐设施、停车费用和看球过程中消费品销售等方面的损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老板们当然愿意尽可能地削减支出。
据美国媒体报道,在如今美国经济形势并不乐观的情况下,从7月1日开始停摆以来,已经有大约400名NBA相关人员失去了工作。而此前,从2008年美国遭遇金融危机以来,各支球队为了吸引更多的球迷到现场看球,已经多次以降低票价等方式来应对。这与美国经济形势好时动辄给一些球员开出巨额合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事实上,很多高薪低能的“垃圾合同”,就是在那个时候产生的。其中最著名的一份垃圾合同,是拉沙德·刘易斯2007年签订的一纸6年1.182亿美元的合约,这份合约2013年夏天才到期。现在,在经济疲软的大背景下,刘易斯成了各支球队都不欢迎的球员。
由此可以看出,在现在美国经济的大环境下,劳资双方之所以如此斤斤计较,其根本目的,都是希望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获得收入的保障。为此,他们不惜以损失眼前利益为代价,反复进行闹剧般的劳资谈判。从这种意义上来看,不要责怪球员贪婪或老板抠门,要怪就怪疲软的美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