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洪头戴草帽,腰间别着直把子镰刀,整日在金灿灿的稻田间长满杂草的小道上溜达。他是江苏镇江丹徒区宝堰镇南宫村杨巷居民组,一个依然靠种植水稻为生的农民。家中承包了100多亩稻田。
“今年的长势特别喜人”,在这个远近闻名的生态镇,他家产出的糯米,主要用来制醋。
10月下旬,水稻开镰收割前夕,李怀洪来稻田更勤了,他说,看看心里就踏实,自己一辈子都喜欢这样。真正到了收割时,都是机器作业,他腰间的镰刀根本用不上,年近半百的李怀洪憨憨地笑着,解释说:“习惯,谁能改得了!”
杨巷地处丘陵,粘土土质,千百年来形成的灌溉系统依然在使用。这里实行土地使用权流转过后,水稻可以大面积种植。加之这里工业欠发达,生态环境没有遭到破坏,便成为理想的醋原料——糯米的生产基地。仅仅这个村就有1000多亩稻田。
杨巷南头有一座孤零零的水泥小屋面朝稻田,屋前有座水泥香炉,里面堆满香灰。这既是一座龙王庙,又是一座土地庙,李怀洪掌管着钥匙。龙王庙与土地庙原本是分开的,规模也比现在大得多,因土地紧张,合并在了一起。李怀洪还说起南宫村原本有一座大庙,里面的菩萨比南边茅山上的还要多:“可惜,文革时候就毁掉了!”
南宫村村头有一座碾米厂,在这里水稻经过“砻谷”、“谷糙分离”后,便会被运往醋厂。
年近花甲的留守人员施广庆提着开水壶,走在位于镇江市中心中山路镇江国营恒顺酱醋厂厂区的废墟上。废墟间散发出酱、醋的味道,一些破碎的大缸倒在硕大的酱菜池子边,无人问津。
10月中下旬以来,这里几乎是一天一个样,厂区原有的车间、厂房、办公区,一天之内就可能不见了。拆迁的男男女女奋力地从水泥块中敲打出钢筋来,再用简易的工具拉直,竖着堆积起来。这里并不是这家创建于1840年的醋厂、镇江香醋的发源地最初生产的地方,但几十年来这里已成为镇江人记忆的重要构成。1956年,80多家作坊并入这里;1966年,成立国营恒顺酱醋厂。就是在1960年前后的饥荒时期,还有后来的“文革”时期,厂里的生产都没有停过,做醋的大米都是上级特别划拨的。
但很快,开发商将会把这里变成新的商业及居住区。企业从老城搬进了开发区,这在当地叫做“退城进区”。
1970年,作为无锡轻工业学院化工系发酵专业工农兵学员,施广庆进入这家企业。醋车间——生产科——黄酒车间——职教办——经济协作科——供应科——采购部——行管部——集团综合办——留守搬迁办。一个人在一家企业的经历,几乎可以成为一个企业的缩影。留守期间,大多数时间里,施广庆都是默默地工作着,但他说“对这里的一切都烂熟在心里了。”
在这里,还有一对颇为传奇以醋结缘的“酸哥甜妹”。在他们的儿子、制醋高级工沈智勇的讲述中,父母也是“夫唱妇随,结婚多年来一直没有红过脸”。1958年,年仅17岁的沈宏贵来到这里做学徒,凭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一名技艺精湛的制醋专业人才。母亲叶荷生1960年从镇江市财贸学校毕业分配到化验室工作。40多年里,先后担任化验员、质量检验员、质检计量科副科长、科长、生产计划科科长、生产技术部科长等职务。在骑车回家的途中、在饭桌上,沈智勇说父母谈的都是生产上的事情,工艺技术方面的问题。在“以池代缸”醋醅发酵试验过程中,他们经常在一起研究醋醅菌的发酵规律,这在制醋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外人看起来,整天说醋做醋,很枯燥,其实我们这代人把做醋就是看做做人呀!”叶荷生淡淡地说。
镇江民间传说,夏代酒圣杜康之子黑塔由神仙点化,在镇江酿成了世间第一坛醋,具有色、香、酸、醇、浓的特点,为中国的酿醋史首开先河,黑塔就是中国造醋的先祖。
镇江醋文化博物馆内,最吸引观众的莫过于复原的传统工艺制作部分。除了好奇之外,观众之中大概很少有人能够体悟到传统产业面临的危机。
传统镇江香醋的酿成要经历40多道工序,历时60多天方能酿成,这还不包括存储时间。制醅、淋醋、生醋沉淀、晒醋。置于露天,风吹、日晒、雨淋,至少摆放半年,最长达8年。这里复原了镇江酿醋文化的精华,代表了南方酿造技术的精华。然而,随着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更别说一些人为了牟利,不择手段地偷工减料,制假售假,这项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最终走进了博物馆,在制醋行业濒临失传。为了唤醒世人,2006年,该项酿造技术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几乎所有的人到镇江,谈起醋,都会询问起“吃醋”一词的来历。博物馆的这块展牌总会吸引大量的观众,津津有味地念道:
相传,房玄龄当了宰相之后,因为辅国有功,唐太宗几次要赐美女给他,而他总是坚持不受。太宗心想,一定是房玄龄的妻子妒悍,他才不敢接受,便要皇后出面,召请玄龄之发妻卢夫人进宫劝说,卢夫人还是坚持不肯答应。唐太宗火了,叫人捧来一杯“毒酒”说:“你要不妒而活,还是妒而死呢?再泼辣悍妒的话就喝下这杯毒酒吧!”卢夫人面无难色,举杯一饮而尽。幸而“毒酒”是醋,饮后未死。太宗说:“我尚且怕你,何况房先生呢?”,女人吃醋,典故出于此。
说醋,进而感叹人生况味,不乏其人。网上有打油诗为证:
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事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
优雅淡定的文艺小清新,被世俗染化日久,最终变得世故起来,斤斤计较、家长里短的样子,大概莫过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