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美国大张旗鼓销毁了其核武库中的最后一枚核炸弹──B53巨型核弹。对此,美国政府官员评论说:这次销毁行动标志着冷战的一个篇章被合上,世界变得更加安全。
然而,俄罗斯却不这么认为,称这只是美国精心安排好的一场宣传而已,其《晨报》26日评论说:美国此举主要是因为这种核弹已经落伍,美国今后不再需要这种核弹。
销毁B53核弹也是遵守“冰山法则”
美国销毁的B53核弹于1962年开始服役,当时正值古巴导弹危机之时,核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从核武器技术上看,又处于热核武器发展初期,无论是核导弹还是核航弹,精度都十分有限,而美苏都将大多数核武器瞄准对方的大城市。所以,当时各主要核国家都把提高核武器的当量作为增强杀伤破坏能力的主要选择。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于1959年成功研制出B53核弹,使之成为美国核武库中威力最大的核武器。而且,最多时其还拥有300~400枚这种核弹。
该核弹重约4.5吨,长3.8米,直径约1.3米,简直就是一辆小卡车。其威力为900万吨TNT当量,相当于广岛级原子弹的600倍。爆炸时的冲击波能够摧毁方圆6公里内的建筑物及有生力量,有效杀伤直径为15公里。作战时,由B-52轰炸机采取减速伞,以临空轰炸的自由落体方式投送。这种核弹在美军服役时间达35年之久。这期间,该核弹一直是美国核战争姿态的代表,是美国核威慑战略的基石。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制造出精度更高的核武器,加之人类对于地球毁灭的恐惧,以及“核冬天”理论的巨大影响,人们开始更加注重提高核武器的命中精度。因为命中精度的提高,可以用更小体积和当量的核武器达到与巨型核弹同样的杀伤破坏效果,还可以减少附带损伤。
据估计,核武器命中精度提高一倍,相当于当量提高5倍。另外,由于B53“个头”太大,作战时,只能由B-52携带,并且只能装载两枚这种核弹。而亚音速、非隐身的B-52飞机突防能力差,而美军现有投放核弹的主力轰炸机B-2却容不下B53。因此,B53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作战的需要,不仅落伍,而且已经过时了。
再有,核武器的储存时间是有一定限制的。储存了40年左右的核武器已经日益老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保留B53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而存放B53又会占用很多资源。
在武器领域,有一条著名的“冰山法则”:核武器的维护、保障、封存等费用约占研制和生产费用的两倍。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已有很多B53被销毁,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在役核弹。到了1997年,这种核弹最终完全退役,变成非战争的储存状态。如今,则将其完全销毁了。
引爆法、发射法、切割法,销毁核武器真不容易
核武器的销毁是一项工序复杂、花费巨大、危险性很高的工作,主要包括核弹头及运载工具两个方面的销毁。
运载工具主要包括导弹、飞机、潜艇三种。对导弹的销毁主要有三种方法:引爆法、发射法、切割法。
引爆法,就是将一枚或数枚导弹集中在一起,然后用炸药引爆,将导弹炸毁。比如,苏联自1988年8月起开始成批销毁中程导弹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当时,苏联将其1314枚中程和中短程导弹分批集中到伏尔加河下游的卡普斯京-亚尔,每月引爆两次,每次销毁9枚。在哈萨克斯坦的萨雷奥泽克,每周引爆5天,每天销毁4~8枚。每次销毁时,随着“轰隆隆”一连串巨响,一团团浓烟冲向高空。靠着这种方法,苏联仅一年半内就把926枚中短程导弹全部销毁了。为减少污染,苏联专门把这片区域隔离开来,并采取了一些必要的防护措施。
发射法,就是将要销毁的导弹发射到人烟稀少的地区,让其销毁,从而达到销毁的目的。如核武器的发射试验实际上就是一种核武器的销毁方法,只不过其目的不同而已。
切割法,就是把导弹上的核弹头取下来,将导弹的其余部分切割。通常是由美俄双方有关专家严格确定导弹被切割的部位,然后由大型切割机按照要求将导弹切割成几大段,甚至将其粉碎成无数个小碎片,以防止被截断和切割后再重新组装。专家审定的目的就是要保证把导弹上的动力部分、制导部分等每一个功能部分都彻底切割,使其完全失去再组装的可能性。
对飞机和潜艇的销毁方法主要运用切割法。导弹、飞机、潜艇、以及包裹核弹头的贵重金属强度极高,使用价值也非常高,通常要取下来用于其他领域。
核导弹的发射装置也需要销毁。对于导弹发射井的销毁,通常是将发射井上部炸掉至少6米,或者将发射井上部挖掉至少8米。这样,就可以使一个用于实弹发射的发射井永远丧失发射核武器的能力。当然,对发射井的下部也要进行一些拆除工作。
装罐,深埋,核弹头销毁既要防偷又要防核污染
核弹头的销毁比较复杂、麻烦,因为核弹头中有大量放射性极强的核装料。对于核装料的销毁,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将核弹头上的钚或铀,氧化、改造后与其他放射性废料混合,并固化在具有防辐射特性的玻璃或陶瓷里,置放于一个特殊的大固化陶瓷罐内,然后放入巨大的高密度钢盒中,深埋在地下深处,防止某些国家或组织获取到核弹头里面的核原料后,用于制造本国或本组织的核武器。
同时,由于销毁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有毒物质,这些物质易溶于水,如果进入了土壤,这种毒性就会长时间保留。如果这些处理不好,就会产生类似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那样的核污染灾难。
另一种是将钚处理后,变成氧化钚,将铀经过特殊处理后变成低浓度铀,并制成燃烧组件运往核电站,作为轻水核反应堆的燃料,达到发电的目的。例如,加拿大就曾用一个氘—铀反应堆,把美国销毁核弹中的“武器级钚”改造成为可以用作氘—铀反应堆燃料的浓度较低的铀,供其发电之用。
根据美、俄双方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各国在销毁核武器时须有其他国家的官方代表参加,以监督销毁工作是否彻底。
美国发展核武器另辟蹊径,第四代核武器成新宠
尽管美国销毁了其B53核弹,但美国的核威慑能力并不会因此有丝毫下降。这是因为:今天美国的核武库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能够确保其具有强大的核威慑能力。
除此之外,美国还从以下几个方面大力发展核武器,以确保其核战略威慑能力不降反升。
一是将发射平台的重点转向海洋。目的是极大提高核武器的生存能力,其命中精度也会大幅度提高。今后一个时期,其核潜艇携带核武器的数量占核武器总数量的比例将不断上升。
二是改大为小,发展低当量核武器。小型化是提高核武器综合性能的核心。核弹头重量的减少对增大导弹射程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民兵”导弹核弹头重量减少1公斤,导弹射程可增加约17.7公里。
另外,核弹头的性能会随着服役年限的增加而下降,即使对其进行简单的维护,也将耗资巨大。为此,美国将采取改造和利用旧弹头上的裂变材料办法,制成微型、超微型原子弹。美国已研制成10吨级、百吨级和千吨级3种类型的微小型核武器。这些低当量核武器在攻击坚固地下工事、摧毁核生化弹头和破坏电子设备等方面有特殊功效,可弥补美国常规打击能力的不足,减少放射性污染和附带损伤,还可用于导弹防御。
三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核试验研制新的核武器。1997年初,美国核武库增加了一种新式核武器——B61-11钻地核航弹。这种核武器是美国首次在没有进行核试验的情况下,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研发出来的核弹,主要用于对付“深埋的、坚硬的、时间紧迫”的目标,如位于地下数百米深的指挥控制中心以及其他工程设施。
该航弹是在普通核航弹B61-7的基础上改装而成的,重545千克,主要由B-2隐形轰炸机运载,也可由B-52、B-1等飞机携带发射,当量为40万吨左右。同时,美国还通过采用钝感炸药、耐火弹芯和增强核爆安全系统、提高核武器物理设计的可靠性、装备多种不同机理引信等方法,提高核弹头的安全性。
四是发展第四代核武器。第四代核武器是以高能炸药代替核裂变扳机来提供核裂变所需的条件,其关键研究设施是民用研究中使用的惯性约束聚变装置。因此,它的发展不受《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限制。又由于它不使用原子弹爆炸的能量作为核聚变的反应条件,因而不产生剩余核辐射,可以作为“常规武器”使用。
目前,正在研制的、也是最有希望尽快武器化的第四代核武器主要有:金属氢武器,它是将氢气在一定压力下转化为固态结晶体,然后使其爆炸,其威力相当于目前可以想象的威力最大的化学爆炸物。核同质异能素,同质异能素是指质量数和原子序数相同,在可测量时间内具有不同能量和放射性的两个或多个核素,其爆炸能量比高能炸药高100万倍。反物质武器,主要是利用极少量的物质和它的反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巨大能量而引起核爆炸。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