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1月0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迈向空间站时代,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新华社记者 王玉山 李清华 田兆运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1月04日   06 版)

    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交会对接。

    交会对接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从此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技术和能力,为建设空间站奠定了坚实基础。

    迈向空间站时代,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拓展太空疆域的新高地

    30多年改革开放,发展的中国经济,为载人航天注入了绵延不尽的动力。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载人航天的今天。”抚今追昔,中国第一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说,“攀登作为人类科技高峰的载人航天,必须以雄厚的国力为依托。”

    1992年9月21日,随着著名的“921”工程的启动,中国人正式开始了飞向太空的航程。

    “虽然在起跑线上晚了一步,但中国正三步并作两步,展开跨越式发展的竞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家军说。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仅仅3个月后,神舟二号飞船的发射就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2002年3月和12月,神舟三号、神舟四号两艘飞船相继升空。

    2003年10月15日,浩瀚太空迎来第一位中国访客杨利伟。

    2005年10月12日,费俊龙和聂海胜搭乘神舟六号遨游太空。

    2008年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从神舟七号进入太空,在茫茫太空留下中国人第一行足印……

    仅仅用了10多年时间,中国航天人就跨越了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程。

    如今,大步迈向空间站时代的中国,把目光瞄向了人类拓展太空疆域的又一个新高地。

    开辟空间实验的新天地

    “设计中的中国空间站重量为60吨级,比天宫更宽敞,可容纳6人同时开展工作。如果把我乘坐的神五返回舱比作一居室,费俊龙和聂海胜开展活动的神六返回舱和轨道舱是两居室,天宫相当于套房,未来的空间站可能就相当于别墅了。”中国第一位飞入太空的航天员、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说。

    空间增大,只是杨利伟对未来空间站用途的形象比喻。

    “在飞船和空间站做实验,有巨大的区别。载人飞船是天地往返的运输工具,飞行时间短,有效载荷重量小,搭载实验设施是顺便做实验,不是飞船的责任;空间站规模比较大,在轨运行时间长,主要任务就是做实验。”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赵光恒说。

    世界航天界的共识是:空间站可以提供地球上不具备的科学研究平台,其微重力、高真空等条件对材料学、生物学、制药等具有特殊意义,其高位置的优势对地球科学、外太空探索极有意义。

    赵光恒说,从2006年开始,中国就已经全面策划、研究利用载人空间站进行大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并且在多个领域都进行了顶层的规划和设计。

    “中国的空间站,不仅是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也会敞开大门为世界各国科学家提供平台,为世界科学进步,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贡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展望中国未来的空间站,可开展的将是一片集合了从观测、实验到研究、制造的人类科学活动新天地。

    打造常人生活的新图景

    天气预报让出行更妥当,卫星导航让人们从迷路中找到方向——今天,触目所及,从日常使用的材料到衣食住行,航天科技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空间站这个大平台,将为我们生活提供更多的好处与便利。”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善从说。

    “太空中的实验室究竟能带来多少好处?我国生物制药业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就是一个典型例证。”空间物理专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说,“太空生命科学实验可以发明和制造出改变人类健康的药物。而在半导体、特种材料、天文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好处更是数不胜数。”

    在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白延强看来,未来空间站建成后,中国除了将选拔大量职业飞行工程师外,还将根据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实验的需求,选拔非职业航天员参与航天飞行。

    “这已有规划,相关的标准也在制定之中。”白延强说。

    “将来中国建立空间站后,不需要航天员那样严格的身体条件,只要有基本身体条件就可以上去。”中科院院士、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专家叶培建说:“或许有一天,哪个人突发奇想,要上天空转转,也可以去。”

    国外已有将普通人送往太空的先例。对中国载人航天而言,有发展,就有希望,就值得期待。

    空间站时代,将打造中国寻常百姓生活的新图景。

    迎来航天事业的新挑战

    前进的道路上,除了鲜花,还有丛生的荆棘。迈向空间站时代,中国将直面一系列新挑战。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崔吉俊说,目前,发射任务已从几年前的阶段性密集发射进入到常态化密集发射状态,高密度发射将进一步考验中国航天。

    “是否完全有能力应对高密度发射?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袁家军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说,伴随着我国空间站工程建设任务的全面展开,未来空间站管理对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网提出了多项新要求,成为测控通信系统未来发展中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众所周知,航天器在轨时间越长,不可预测的因素越多,风险也随之加大。”钱卫平说,“如何适应空间站在太空运行的新状态,对飞行管理控制提出了新要求,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此外,在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看来,中国的空间站建设,还有补加和载人生保两大技术亟须突破。

    “长期和短期待在空间站有很大区别。长期飞行的话最好有一名医生可以快速处置小的疾病,更长远地看,还要建立天地协同疾病诊断机制。”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说,“国际空间站目前也没有完全实现这个目标,正在研究将来能不能在太空进行小型手术等问题。”

    据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

曾经“吻”你千百次
迈向空间站时代,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393名矿工“组装”成无坚不摧的“掘进机”
“担当起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
全国特大制售假药犯罪系列案件告破
伍思东被追授“广西青年五四奖章”
河南义马煤矿事故致两人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