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1月0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杭州车改何以“叫好不叫座”

邓海建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1月08日   02 版)

    杭州在2009年开始了公车改革,经过两年多,市政府公车数量从1200辆缩减到400辆左右,而对于此次车改的质疑集中于“车贴”。有市民指出,公车消费本来就有浪费,现在发放定额车贴实际上是将一些浪费合法化,公权变成了特权,特权又被“赎买”成了私产。(《中国青年报》11月7日)

    车改是个让人纠结的事情——就好像大家都不洗脸,脏也就脏了,忽然你拿毛巾认真抹了一把,问题反而出来了:有人说你鼻子没干净,有人说你耳朵还有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杭州车改”就陷入这样一种境地。当事地方称作“自讨苦吃”,其艰难程度不亚于“壮士断臂”。当然,效果也是可闻可见:从2009年起,杭州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公车改革,下发了《关于杭州市市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7份车改文件,改革涉及100多个单位,分三批进行。经过两年多时间,杭州市政府的公车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二。

    如果说这些繁文缛节尚不能令公众服气,那么,下面这组数据足以说明更多问题:杭州有关部门对车改前后财务开支进行的比较发现,第一批车改单位公车开支比车改前下降32%,第二批车改单位下降30%,两年节约公务交通费用总计3442万元。正如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张建中说:“要承认杭州车改并不完美,是一个折中方案,也是无奈之举,但它至少是‘节能减排’和节约开支的。”如果我们从车改的几个完美维度来看——解决公车腐败、降低行政成本、确保行政效率——起码“杭州模式”是有所裨益的。

    问题是,为什么杭州车改“叫好不叫座”?个中缘由恐怕还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货币化”模型是最复杂、最敏感的一种范式,一旦车改选择了这个模型,则意味着必然要接受更为严苛的监督。道理很简单,因为公车上的腐败,毕竟还是“车轮”上的事情,一旦货币化,则有了权力赎买的意味,操之不当,则可能令公权成为万能的硬通货。

    二是,杭州车改虽然成效卓著,但是光有这“3442万元”的成绩单还是不够的,如果离开一个“已经(起码是近乎)无法再节约”的前提,则抽象的节省数字并不具备太大的喜感。没有一个合理程度背景做比对,则很难论证改革成效的合理性与正义性。

    三是杭州车改迄今尚属“凤毛麟角”,在一群脸蛋不甚干净的面庞中间,就显得更为“突出”,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在公车滥用不断刺激民意底线的背景下,杭州车改承载了不能承受的那部分公共期待。

    公车之弊路人皆知。有数据显示,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尚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从1994年出台《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我国公车改革已历经17个年头,却一直裹足不前、甚至泥沼深陷。有人说这是财政软约束的问题,有人说这是“坐车的自己改自己”的问题,有人说这是外部监管不力的问题……问题有人提、方法没人做,甚至某些车改,完全沦为“腐败货币化”的漂白路径。

    杭州车改何以“叫好不叫座”?如果将背后的种种不堪与怨尤归为一点,说到底还是民众对混乱公务用车怨愤的结果。要纾解这个问题,不在于“个别探索”,唯一的办法还是——“集体洗脸”。

杭州车改何以“叫好不叫座”
官员的“个体道德”和“群体道德”
没有宝马与房产,我还是想当“教授”
记者:断了地气就伤了灵气
省省吧,那些无用的评估
医生为什么不可以体面地富裕
特赦
微言快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