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家住重庆市的叶婧辞去稳定工作,前往瑞典哥德堡大学攻读欧洲研究专业硕士学位。当记者问起留学的原因,叶婧说,“很多人羡慕北欧的高福利,觉得那里是‘天堂’。我就是想趁年轻去看看‘天堂’到底什么样。”
中国青年报:你眼中的瑞典是什么样子?
叶婧:刚来瑞典时,我确实看到很多令人惊叹的地方,比如瑞典“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政策,就连孕妇坐出租车到医院分娩都可以获得政府三分之二的车费补助。小孩出生后,每月可领取约1000元人民币的补助,一直到年满18岁。
不过,“羊毛出在羊身上”,瑞典的高福利源于高税收,比如瑞典一般人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率就高达30%~50%,高收入者的纳税率甚至达到70%~80%。瑞典的遗产税最高可达98%。
高福利让瑞典经济不堪重负。一名教授曾对我说:“你们中国人要走自己的路,不要盲目羡慕我们的高福利,瑞典未来的经济发展不容乐观。”
如今,欧债危机有蔓延的趋势,作为欧盟国家,瑞典也存在一定风险。不过,我倒觉得,即使受到危机影响,瑞典人也能扛过去。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感觉?
叶婧:瑞典社会的福利体制虽然很优越,但大部分瑞典人还是愿意选择工作而不是钻福利体制的空子。
瑞典多数公立高校都会为学生提供生活补助,但我身边的大多数当地学生都愿意去做兼职赚钱。我的同学玛伊每天要在学校附近的儿童书店工作4个小时,耶琳则在一家社会福利机构从事老人陪护工作。
我曾问他们,为什么选择兼职而不是领取助学金?在码头打工的弗里德里克回答:“靠自己会赚得更多。”这名26岁的瑞典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打拼,已在哥德堡市郊买了一套公寓。
我还看到一篇报道说,瑞典近年来经济持续增长,老人对社会的贡献不可忽略,很多老人在退休后开始“第二次创业”,而且他们不大计较收入多少。很多精明的商家还把退休的老人请回来做顾问。
中国青年报:据说,瑞典人重视独立,你觉得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叶婧:很多瑞典老人“第二次创业”,就是因为他们不想作为弱势群体被区别对待。一名波兰同学向我说,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反而会被老人批评。一名从波兰来瑞典的教授还曾因为帮一位老太太开门而被对方呵斥过。
我刚到瑞典时,称呼老师总喜欢在姓前加“先生”或“女士”,每次都会引来对方诧异的目光。后来我才发现,在瑞典无论是学生和学生,还是学生和老师之间,都习惯直呼其名,这跟一些其他欧美国家有明显不同。
中国青年报:瑞典人不同于其他欧美国家人的特点是什么?
叶婧:我觉得首先是谦逊。在瑞典,过分表现自我是人际交往的大忌。在工作和学习场合,人们更注重团队合作而不是个人才干。瑞典人做事井然有序,即使是在人声鼎沸的音乐节现场,人们也会保持秩序,很少出现推搡踩踏等行为。
在瑞典生活了13年的美国人苏珊甚至开玩笑说:“瑞典人好像很喜欢排队。”
不炫富也是瑞典人的一个习惯。我的同学施密特告诉我,瑞典人习惯把个人投资委托给基金经理等专业人士打理,对于炫富持极端否定态度。不以工作性质、收入多少论成败,这已成为瑞典社会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