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也有一个这样的背包。”
“我中学时也得过优秀团员证呢。”
一件件展品、一幅幅图片,唤起的是一代代人青春的记忆……
纪念馆建设中的文化觉醒
11月6日早上,南宁市老中青3代共青团代表齐聚一堂,共庆重新修缮的南宁共青团纪念馆开馆。
这个坐落于团南宁地委旧址的纪念馆是广西第一家共青团纪念馆,于1995年11月建成,诞生之初就成了南宁市各级团组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传播阵地。很多学校把学生18岁成人仪式、团员意识教育等主题活动都安排在这里举办。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也是南宁市共青团组织成立85周年,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对共青团纪念馆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完善。”在团南宁市委书记邓娟娟的指引下,记者看到,这座修缮一新的纪念馆除增添了很多图片和实物资料外,馆内还新配备了3D展台、触摸屏等多媒体展示设备。
在3D展台前,一大群小学生正排着队参观,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各个不同时代使用过的团旗、团徽影像和一段段珍贵的团史影像,生动的立体效果让在场的小学生们禁不住想伸手探个究竟。
“现在信息技术对青少年影响很大,我们也在根据他们的生活方式,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邓娟娟说,团市委不仅增设了一些多媒体展示设备,还开辟了网上纪念馆,青少年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在网上看到南宁共青团纪念馆的全貌。
南宁的做法并非孤例,目前广西越来越多的地市开始重视共青团纪念馆的建设。
今年7月,团梧州市委开始酝酿修建广西第一个团支部纪念馆。团梧州市委书记唐云凯表示,这一想法来源于一段特殊的历史:1925年9月,在中共广东区委的帮助下,广西第一个共青团组织共青团梧州支部诞生,此后共青团的星星之火开始燃遍广西各地。“这段历史是我们梧州共青团的骄傲,明年是建团90周年,我们希望用纪念馆这样的有形载体去激励和教育青少年牢记历史,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唐云凯说。
团防城港市委在刚刚建成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也准备开辟一个团史陈列馆。
在团广西区委副书记罗日新看来,广西各地团组织重视共青团纪念馆建设,反映了共青团对自身文化建设和历史传承的觉醒。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文化建设迎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强调要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共青团纪念馆作为一项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正逢其时。同时,建设好这一平台也有助于拓展青少年的活动场所,从而更好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用身边的历史引发青年共鸣
时光倒流40年,59岁的南宁市民谢胜华仍对当年入团时的情形记忆犹新。“那时候,青年人对团组织是很向往的,我们想要入团必须主动向团组织靠拢,找团支部书记交流思想。”谢胜华还记得入团那天,他特意换上了白衬衣,当鲜红的团徽别在胸前时,他就像过节一样。
此后的若干年里,谢胜华从一名普通团员,当上了单位的团支部书记、团委书记。俗话说“一朝共青人,一生共青情”,离开团的岗位后,谢胜华依然在床头柜里珍藏着当年的团徽、团的工作日记和交纳团费的小册子。
今年5月,当谢胜华听说团市委决定对南宁共青团纪念馆进行修缮,并向社会广泛征集团史资料时,他非常激动。“现在终于有了我们青年的专题纪念馆,我把有共青团痕迹的东西都捐了出来,希望跟青年朋友分享自己青春的记忆,让他们永远不要忘记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党的忠诚。”
团南宁市委副书记冯晓华负责史料的征集和整理工作。她说之所以发动市民征集各种历史照片和实物,是因为这个纪念馆记录的是南宁人身边的历史。
在南宁共青团纪念馆的展厅内,设有战斗的青春、建设的青春、改革的青春等几大版块。“像上山下乡的那些团员青年,他们会对建设的青春特别感兴趣;而像老的少先队辅导员和老团干回来,他们会对改革的青春非常感兴趣……”冯晓华说,从南宁团组织的发展历程中,也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变化轨迹。
“我们希望不同时代的人都能在纪念馆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青春记忆。”冯晓华认为,也许不是整个馆的展示都能打动观众,但只要有一个点能拨动他一根心弦、引起他一点共鸣,纪念馆的价值就得到体现了。
不要让团史随记忆消失
在南宁共青团纪念馆重新开馆当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迈着缓慢的步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前仔细看着。在“建设的青春”展区,当老者看到一幅青年人围坐在一个大长桌旁集体学习的照片时,他停下了脚步,凝神看着展板,身体有些轻微的颤抖。
这位老者名叫韦鼎桓,从1959年2月到1973年3月,他担任了四届共青团南宁市委书记。照片中记录的影像,正是他在任期间创办的“五四学校”的学习场景。
1958年9月,团南宁市委在市郊办起了这所半工半读的学校,让团员青年在劳动之余开展早晚自习,通过学习,学期结束时学员就能得到八级工技术里面的二级工技术,毕业后可以很好地在社会上立足。
“那时候我们培养出来的青年人既有劳动技能,又会科学知识,毕业之后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不像现在有些学校的毕业生只有一纸文凭,光会讲书本知识,不会劳动。”提起那段历史,韦鼎桓仍备感自豪。他觉得时代虽然变了,但青年人作为党和国家接班人的地位变不了,团组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过来、传下去的根本任务变不了。
韦鼎桓的话让现任团市委书记邓娟娟感触很深,她在浏览南宁共青团历史资料时感到,虽然不同时期团组织工作的方式和特点有很大不同,但过去的工作中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在今天仍然值得借鉴。“在纪念馆的建设过程中,我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团组织有这么强大的组织力和动员力?我们是不是可以像过去那样,通过加强共青团的服务功能来提升我们的号召力呢?”
在修缮纪念馆、整理团史资料时,让工作人员感到遗憾的是,有很多珍贵的历史文件和影像资料都是缺失的。“比如‘五四学校’,我们只找到两张历史照片,当时有哪些培训?学校的附属工厂是如何运作的?很多情况我们不了解,只能从老同志那里打听,但很多具体的情况随着他们记忆力的减退永远地消失了。”团南宁市委城市青年工作部部长黄长志说,如果能将过去共青团重点工作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和成效搜集整理出来,就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团史,从而对我们现在的工作产生更大的启示。
采访中记者发现,地方团组织很少拥有自己完整的沿革史。由于团的干部转岗快、相关的档案制度不够完善,如果在交接工作时没有注意,可能很多资料、数据就找不到了。团梧州市委书记唐云凯在各地开会时也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团干部都喜欢用板报来宣传团的工作,但活动过后可能就被搬走、覆盖掉了。他建议,共青团的工作一定要有痕迹,痕迹在什么地方?共青团纪念馆是一个最直观的体现。
团广西区委副书记罗日新认为,认真梳理和时常重温共青团的光荣历史,对共青团组织和青少年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共青团纪念馆的建设,加强对共青团历史的传承和沉淀,不仅有助于增强团组织自身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有助于青年工作者更加真切地了解和认识党、团和青年三者的关系,找准自身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定位,从而能更好地引领广大青少年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本报记者 谢洋 通讯员 黄铁生 周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