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灾后重建现场马不停蹄地转战青海玉树,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的职工目睹了强地震带来的巨大破坏。
年过半百的中建职工郑恒柏说:“退休前能参加两次强震的灾后重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尽管他进驻玉树已有一年多时间,但仍然没有摸透青藏高原腹地一天“四季”的怪气候。今年国庆节前夕,一场随风飞舞的大雪就突然光顾了结古镇。
面对突降的大雪,26岁的中建项目经理张亚磊在该镇民主北1000多户居民住房工地上心急如焚。因为今年玉树重建有三个战略目标必须确保:一是100%的农牧民住房要交付使用;二是100%的城镇居民住房开工,90%交付使用;三是所有的学校在明年春季交付使用,让孩子在新校园上课。
玉树的冬天到了。在重建冲刺阶段,中建董事长易军给旗下的参建队伍下了一道“大干100天”的命令。
山高路险挡不住“铁军”行进
9月26日,中建玉树灾后重建前线候任指挥长卢克强第一次走进结古镇,准备替换在此已坚守一年多、心肺出现肿大的指挥长李万勇。高原旋即给了这名候任指挥长一个下马威——上午天气还晴好,下午一颗颗鸡蛋大的冰雹就从天而降,砸得活动板房顶咚咚作响,屋里的人甚至听不清彼此说话的声音。冰雹过后,屋顶的铁皮变得坑坑洼洼。
当天获悉玉树州人民医院项目部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施工材料不受冰雹损毁的事迹后,李万勇很有感触地说,中建人就是“硬骨头”,高原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
2010年4月14日玉树遭遇强震后,3年重建新玉树的集结号把远在东海之滨、齐鲁大地与天府之国的中建人召集至玉树结古镇。
前线指挥部党委书记冯小林与先遣队员一道挺进雪域高原,并以“倒计时”的方式启动重建进程。
玉树全年日均温度2.9℃,一年只有四五个月的施工期,恶劣的气候环境让大伙儿始料不及。即便是夏季七八月份,沙尘暴来袭时,结古镇也是一片苍茫,什么都看不见;八至十级大风把救灾帐篷连根拔起,甩至两三百米远的地方;半夜暴雨过后,帐篷中的铺盖常常浸泡在水里……
越是条件艰苦,大家克服困难建设新玉树的决心越坚定。李万勇说,身在结古镇跑马场一字排开的帐篷中,他真有一种“运筹帷幄”的感觉。
据了解,玉树重建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建筑材料运输保障难。除砂石可以就地取材外,钢筋、水泥等材料最近也要到800多公里外的西宁采购,部分建材还要远赴兰州、西安或成都等地购买,这些材料全靠汽车走214国道拉至结古镇。途中需经过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山口,风雪封路是家常便饭,每吨水泥的运费超过水泥采购价格的两三倍。
玉树县安冲乡是中建整体援建点之一。全乡4000余名藏族居民分布在927.6平方公里土地上。通往该乡布朗村的山路最高处与最低处落差达1000多米,180度的急转弯道有20多处。哪怕给再多的钱,当地司机也不愿跑这条路,因为稍有不慎,车子就可能掉进长江源头通天河的悬崖下。中建人只能一边用挖掘机开路,一边把重建所需的建材往村庄方向挪动。
莱叶村重建点位于通天河对岸,连接两岸的是一座限载一吨车辆通行的吊索危桥。重建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建材搬运至岸边时,对重建点可望而不可及。面对难以逾越的通天河,他们建设了一条运输砖块与钢筋的专用索道。
“一对一”服务让援建快马加鞭
“玉树重建,规划设计先行。”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宝明表示,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必须做到理性与情感结合,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谋划。
此前,有关部门根据卫星定位图,将安冲乡某农牧民住房的重建点选定在山坡上。中建人到达现场勘察后发现,此地从建筑安全与防灾减灾角度考虑,都不适宜重建。为此,60多名设计、施工人员在雪域高原奔跑两个月多,给藏族居民重新选择重建点。
西北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朱权秀表示,在藏区做重建规划,必须考虑人口规模、每户家庭居住用地面积、形状、位置,以及住宅功能诉求、起居习惯等,做到对有限土地面积最合理的使用,满足其生产生活需求与远期发展规划。
中建玉树灾后重建前线指挥部决定推出“一对一”设计服务。张亚磊身上装着3部手机,每天要接300多个电话,专门听取藏族居民各种诉求与建议;前线设计院接待藏族居民6000多人次,每户城镇居民重建图纸更改、完善6次,调整最多的一户藏族居民设计图纸,从去年6月开始设计,直到今年9月底才完成。
日前,中建前线指挥部还专门发函给玉树州政府,报告折龙达50多户城镇居民住房的规划设计调整方案。按原重建方案,该小区将变为洼地,居民住房低于北环路5~10米,既不利于出行,又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指挥部决定不计成本,在原土层中建造一层至三层不等的框架结构,把新建居民住房抬升至北环路以上的位置。
由于充分尊重了藏族居民的意愿与诉求,重建城镇居民住房的开工率高,进展顺利。别小看那80平方米一套的安置房,中建派上用场的都是在内地建造大型公共建筑、超高层建筑的先进设备与材料。国务院国资委领导视察工地后欣慰地说,这种“大炮打蚊子”般的做法,彰显了央企的社会责任感与品质重于泰山的理念。
据悉,中建人只用5个月,就把玉树州人民医院3.2万平方米的主体工程建成封顶;3个月一次性建成玉树县尕查村;45天建好玉树州红旗小学主体工程。
挑战心理与生理两大极限
兼任前线央企小组组长的李万勇一直强调,玉树重建要实现科学、优质、高速、爱心、绿色与和谐的理念。没有想到的是,他在前线坚守了一年半后,心肺器官就变得肥大,极不“和谐”,被迫提前下山。副总指挥周世林在高原上任第三天就患上肺水肿。
国家发改委领导在现场调研说,玉树重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重建中最艰难的一次。很多施工队伍都是从5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区挺进4200多米的雪域高原,面临心理与生理的极限挑战。
安冲乡布郎村重建工地晚上常有野狼出没,重建人员睡在帐篷中,必须做到电棒不离手,以防不测。80后小伙子时锴在这里坚守一年多,与外界隔绝,导致已与他谈婚论嫁的女朋友“飞”了。由于没有冰箱保鲜,重建人员吃的肉往往带有臭味,难以下咽。
青海省红十字医院医生李文翔定期在玉树重建前线巡诊,并展开玉树灾后重建卫生保障及高原病研究工作。该院给300多名中建人做普查时发现,80%以上的人带着头痛、胸闷、气短、心悸、恶心呕吐、血压升高等病状坚守前线。另有13人睡眠中出现呼吸暂停症状,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大脑缺氧死亡的危险。“再不下山恐有危险,中建人简单是拿命在建设新玉树。”李文翔敬佩地说。
中建团委书记朱辉表示,参加玉树重建的80后、90后是最坚强可靠的一代,是当代青年人的楷模。玉树州红旗小学六年级学生给前线指挥部写信说:“花开了,您却走了。”玉树县第一完小一年级3班土登南加小朋友则画了一朵美丽的格桑花献给这支建设新校园、新家园的“铁军”。
本报北京11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