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政府、企业、高校三方携手,帮助大学生环保社团摆脱尴尬

“小超人”助高校环保社团走出“创意衰竭”困境

本报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1月14日   08 版)

    枯燥的环境教育课出现了“转型升级”的苗头。教课的“老师”感觉到了成就感,听课的学生自诩“绿色小超人”,满心期待下一堂课。

    课堂上,厦门大学环保社团的大学生志愿者变身为“绿萝哥哥”和“兰花姐姐”,带着厦门嘉滨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们走进植物园、社区花园进行户外观摩——榕树的花长在种子里,长春花的叶子是彩色的,光合作用其实就是要让植物晒太阳。

    四年级女孩家长、小学老师高纯感觉到孩子身上的明显变化。“孩子看到地上有垃圾会主动去捡,会写倡议书让我也懂得环保,还会设计环保汽车。”有一次,女儿竟向她普及节能燃料和汽柴油燃料的区别,这件事儿至今仍令她感到诧异,“我都分不太清楚,她居然知道”。

    这一回,高纯印象中不过是大学生课余时间“玩玩”的环教课“活”了起来,课堂精心布置了一番,配备了印刷精美的教材,还教孩子们做菜,带孩子们去汽车生产公司参观,“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

    “绿色小超人”是必胜客公司专门针对高校学生环保社团及小学生开展的一个公益项目,由企业资助环保社团将环教课带进小学,并通过6个阶段“升级”课程,最终达到教育小学生、激活高校环保社团的目的。

    高校环保社团陷入缺经费、缺项目“怪圈”

    华中师范大学环保社团会员茹越君至今仍忘不了那段绞尽脑汁想点子的日子。每次到周边小学上环教课,都是“老三样”——做个PPT,带些小礼品,搞个小游戏。时间一长,志愿者课上得无聊,小学生听着也不开心。

    但要实现创新,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儿。想出本教材吧,没钱;想搞一次户外活动吧,没钱;想买些花草给学生们自己种吧,还是没钱。

    经费紧张是眼下大多数高校学生社团面临的问题。那些兴趣爱好类社团,可以让会员自己掏腰包搞活动;那些纯公益类社团,可以搞募捐、拉赞助;但对于介于爱好和公益之间的环保社团而言,鱼和熊掌兼不得。

    大多数环保社团的经费来源为会员所缴会费,多则每人每年20元,少则4年每人20元。一些学校出于严格管理社团经费的考虑,通常由社团联合会统一管理会费,再根据各个社团每年的项目预算,按活动拨付经费。

    中国地质大学绿色协会副会长李俊逸所遇到的最“抠”的一次,申报400多元活动经费,社团联合会只批了200元,生生砍掉了一半还多。社团联合会对此也有充足的理由:“不该花的不能乱花,钱要用在刀刃上。”

    李俊逸其实知道,环保社团有时搞的活动确实“拿不出手”,尤其在遇到环保宣传类活动时,宣传手段可谓捉襟见肘,不是贴海报,就是发传单,再不行就在食堂门口扯一横幅让同学签字。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活动搞得“土气”,自然也就申请不到社团经费,没有经费活动自然愈发“土气”,学生参与热情没有了,会费不交了,经费更加少,赞助也拉不到。

    四川师范大学团委老师杨月专门负责指导学生社团工作,她所在的学校每年都对学生社团采取“末位淘汰”制,那些情况糟糕的社团普遍存在3个共性问题——其一,院系提供的指导不够;其二,没场地、没经费;其三,负责人责任感不强。

    杨月认为,缺经费、缺项目其实都只是问题的表象,真正的关键点在于学生们有没有用心策划活动,“有创意的项目不怕申请不到经费。”

    环保宣传只能贴海报、发传单、拉横幅?

    深圳大学学生张意全在绿色风环保协会干了3年,总算学到了一些制造影响力的“窍门”,这些小伎俩令她茅塞顿开。

    过去,一谈到针对某项环保活动做宣传方案,小张的第一反应就是“QQ群+海报”。这是大多数学生社团的“通病”,但凡宣传,一定离不了海报。

    小张现在知道,正是人人都用的“海报”害得自己的环保社团曾经一度“影响力极小”,“海报没人看,半天就被其他社团的海报盖住了,同学们都爱答不理的。”

    在一次与必胜客“绿色小超人”活动深圳工作人员的沟通中,她第一次知道,应该用“有新意的东西”先吸引同学们的眼球,再去邀请他们参加环保公益。

    比如倡议大家保护树木,可以让一个同学穿上“树木装”,站在学生食堂门口来场“绿色抱抱”,只要同意该倡议就与绿色“树木”抱一抱;比如号召同学们抵制一次性饭盒,可以用大量一次性饭盒做成一个大纸盒,并让一名同学穿上一次性饭盒做成的衣服躲进大纸盒,在人流聚集最多的时候蹦出来,以吸引众人围观。

    这些“有新意的东西”其实都是其他高校环保社团的创意,“绿色小超人”活动把全国各地的高校环保社团聚集在一起,总结方法、探寻出路。

    小张还向必胜客公司的专业公关人员学会了“分集联播”的宣传模式。向外推介一项活动,可以只把宣传做一半,分上、下两集“联播”,留个悬念给大家,最后再来一个“大结局”。

    华中师范大学茹越君下一步打算“改变一下”,她准备把环教课堂打扮成“绿色厨房”,给小学生们戴上厨师帽、穿上白色制服,请学生家长观摩,由孩子们给爸妈做一顿绿色营养早餐。

    中国地质大学绿色协会也将不再为经费发愁,申请到“绿色小超人”项目后,李俊逸安排的第一站将是植物园。通讯费、交通费、道具费、杂费、门票费都能实报实销,按照他的预算,今年每所小学6次环教课的花费约为5000元,“以前最大的一次活动,也就让赞助商买了几十个纸箱子,放在校园里回收废旧电池。”

    “社会上的公益资金很多,关键看你能不能抓住”

    江苏青年环境交流中心负责人朱翔宇从大学时代起就参与组织各类环保活动,在他看来,目前的社会环境对高校环保社团来说是一片肥沃的土壤。

    “很多企业、基金会都有支持环保的项目,高校学生社团也可以申请。”他建议学弟学妹们多收集一些网上资料,关注各类大型环保活动的项目加盟,“社会上的公益资金很多,关键看你能不能抓住。”

    朱翔宇认为,学校团委或社团联合会统一管理社团会费的做法很对,有利于经费的正规化使用和监督,“钱其实不是关键问题,关键在于你是否具有扩大活动影响力的渠道平台,还有项目创意。”

    所谓“渠道”就是一个有多家、甚至上百家社团联合的平台,一个由多家社团合作举办活动,其宣传效果、活动效果要显著高于一家社团的单打独斗。

    这样的渠道和平台,目前正由“绿色小超人”行动打开和建立。

    辽宁大学环境学院团委书记刘巍正是看中了这个合作平台,才愿意放下“主攻环境科研项目”的专业性环保社团的身段,支持社团去给小学生上环教课,“有地方的环境主管部门参与,有环境基金会,还有其他学校一起合作,企业提供经费保障,为啥不先建立个联系试试?”

    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公共事务总监邵筱薇希望通过“绿色小超人”行动,教会大学生环保社团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她在此前与中华环保基金会工作人员的交流中获悉,许多大学生环保社团处于缺项目、缺经费的尴尬境地,一些社团只能自生自灭,“我们想,如果能提供给学生一个设计完善的项目平台,教会他们怎么做项目、怎么做社团,岂不比直接给钱资助他们来得更有意义?”

    同时,“授之以渔”式的项目设计还能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美誉度,也更容易得到政府、学校的支持。

    四川师范大学团委老师杨月向来对“企业赞助”比较敏感,“有的商家、培训机构直接给学生钱,交换条件是在校园内打广告。”她拒绝过不少这类赞助,最离谱儿的一次,某私立女子医院主动要求赞助一个文学社团活动,竟要求在校园内做无痛人流的广告。

    杨月看好“绿色小超人”未来的前景,“既有助于学生社团发展,又有利于企业品牌推广,双赢的项目才有可持续性。”

本报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11月14日 08 版

“小超人”助高校环保社团走出“创意衰竭”困境
吉林召开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会议
晋江成立青少年发展促进会
图片新闻
积极探索向青少年传播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载体和路径
携手并进 共创未来
团中央直属机关召开第十四次团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