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重庆工商大学二年级研究生吴婷婷和张文静去了重庆某公司担任会计和出纳,她们不是去实习的,而是作为重庆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咨询服务中心”的员工外派到该公司工作。这也是该中心成立以来接到的第一单业务。
10月21日,重庆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咨询服务中心”在该校经管中心宣布开业,对外展开“代理记账、财务咨询、纳税筹划、资产评估”等多种业务。除了董事长由该校财会学教授张国康担任外,其他重要职务大多由在校学生担任。总经理是该校研究生二年级学生李耀威,副总经理则是大三学生刘贤洲。
会计学院副院长陈永丽是这家大学生公司主要的“幕后推手”。陈永丽说成立这个公司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学生就业压力加大,让学生多些“实战经验”可以增加学生就业的能力和素质。一般说来,学生在校实习分为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分散实习一般在假期,也就是通常的社会实践,学生做了没有、效果怎么样都不明确。集中实习大多在毕业前,学生已经在忙着找工作,实习对找工作已经帮助不大了。而在企业实习和日后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还是不一样的,实习不能完全满足需要。这个新成立的财务与会计咨询服务中心将是为学生开辟的第三条社会实践道路。
此外,陈永丽认为,学校和社会都在倡导学生自主创业,从多种角度来看,开这个公司可以起到标杆作用。该中心以学生为主导进行经营和运作,学生们有了会计经验和管理经验,将会对学生日后自主创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说不定他们今天还是学生总经理,明天走出校门就成了真正的总经理了。”
刚刚成为“学生总经理”的李耀威今年24岁,大学4年间他也曾在创业路上小试牛刀,比如到电脑城组装电脑,回校转手卖给同学,或者由北京的同学进货自己在重庆销售MP3。但在他看来那些都像是“玩”,而这一次更像是真正的创业。因为虽然有老师指点,但毕竟自己要全盘考虑公司的规划、员工的招聘和任务的分派、制定制度和草拟合同等。
副总经理陈贤洲为了能更科学地处理以后的内部管理问题,甚至在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之外去选修了一门人力资源方面的课程,如今已颇有心得,人事档案已经建立,正忙着制定各种内部的规章制度。
虽然开业时间不久,李耀威已经开始感觉到了压力。虽然学校很支持,现在的办公场所——一间40平方米的办公室和基本的办公设备都是经管中心无偿提供的,学校还提供了1万元工作经费。但支持并不是无限期的,经管中心在不久的将来将收取租金和水电费,这些都将计入公司的运营成本。每半年公司就要向经管中心报账一次,如果一年以后还不能自负盈亏,公司没有业务和发展前景,经管中心就会将办公场所收回。
李耀威说:“我们不能坐着等,必须走出去。”虽然公司一开始可能借助老师和同学的社会关系拉来一些业务,但不是长久之计。他们已经在计划到工商所或是一些办公楼了解新成立的公司信息,寻找更多的潜在客户。“公司做到一年七八十万的产值还是很有希望。”
代理记账和财务外包将是他们最主要的业务。公司现有的学生团队包括5名研究生和20名本科生,全部都具有会计从业资格,其中3名还具有中级会计师职称。“目前有很多新兴的小型企业、个人独资公司为了降低成本,都会选择代理记账或者将财务外包,而这些业务又是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屑于做的,这就是我们的机会。”李耀威说。
张文静、吴婷婷就是因为一家小企业将财务外包给了该中心而被外派。张文静将要在该企业工作一年,因为她正上研究生二年级,基本上没有课了。去企业做出纳既锻炼了自己,工作也比较轻松,有事跑跑银行,没事也可以看书。更让她高兴的是她“可以养活自己了”。
“考虑到大一、大二课比较多,我们一般只要大三以上的学生。除了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都不外派。”李耀威说。虽然是学生被派出去,考虑到学生流动性较大和经验不足的特点,实际上中心都以团队的形式来承接业务,即每一单业务都由一名老师带领几名学生来做。但老师更多地是起指导把关作用,具体业务操作还是交由学生完成。
“其实,老师们做这个顾问又累又赚不到什么钱,主要还是为了锻炼学生。”李耀威说。他会告诉每一个想到中心来工作的同学说:“你来这里,赚钱不是第一目的,主要还是为了锻炼和提高你的能力。”
李耀威很快也将面临就业的问题。他曾经问陈永丽老师:“如果我在中心做好了,以后可以留下来继续做总经理吗?”“不可以。”老师的回答很明确,他的职务将由其他在校学生接替。但是陈永丽鼓励他:“虽然你不能在这儿继续做总经理,但是你可以自己创业,我看好你的。”经过这一番实践的磨砺,从“学生总经理”到“总经理”谁说不可能呢?
本报记者 朱丽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