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每逢周末,一些大学生、小白领忙着奔走在京城众多会所与咖啡馆之间,乐此不疲地享受着一种“沙龙式”生活。这些沙龙从话题选择、嘉宾联络,到确定场所和宣传,都是他们自己在张罗

我和沙龙有个约会

实习生 李頔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1月15日   09 版)

    11月初,一个周日的午后,车水马龙的北京北三环西路,“闹中取静”的叁号会所中,“新知沙龙”第70期活动正在进行。30多名参与者与主讲人围坐一堂,其中多是刚步入职场的“80”后,也有少数“90后”。他们一边呷着手中的清茶,一边讨论着“公益救援模式”等话题。

    时下,每逢周末,一些大学生、小白领忙着奔走在京城众多会所与咖啡馆之间,乐此不疲地享受着一种“沙龙式”生活。这些沙龙的主题,涵盖文学、历史、戏剧、科技、公益等,从话题选择、嘉宾联络,到确定场所和宣传,都是他们自己在张罗。

    让休闲生活“文雅而有趣”

    提起新知沙龙,玩沙龙的小年轻知道它的还不少。

    新知沙龙成立于2007年,原先是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高校研究生的学习小组,“当时组建它的想法‘挺自私’的,无非就是想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相互交流以提高学习效率。”新知沙龙理事长、“80后”纪彭这样说。

    2009年,在叁号会所的支持下,新知沙龙开放为“准公共空间”,开始邀请知名学者和文化名人分享“新知”。

    “在沙龙中,只有主讲人和参与者,因为主讲人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知识,我们对他表示尊敬,其他参与者都一样。”纪彭对笔者说。他至今难忘第一期活动时,因为没能把自己的“故事”讲好而被同学“叫停”的经历。

    纪彭记得很清楚,“作家阿城围炉说故事”那期活动出人意料地吸引了近200位参与者,由于场地限制,在增设视频直播的第二会场和音频直播的第三会场后,很多参与者还是不得不在数九寒天坐在窗外听讲。这其中就有一位知名作家,但是纪彭只是向他表示了问候,没有为他破例安排室内的座位。“谁让他来晚了呢!”纪彭说着也乐了。

    目前,新知沙龙已发展成历史、时政、公益和女性四个板块,每月都会推出两三期活动。“少年作家”蒋方舟也是新知沙龙理事之一。纪彭说:“办新知沙龙的一个初衷就是希望能为青年人提供一种文雅而有趣的休闲方式,而不是说周末玩一玩,就只想到K歌、逛街、泡吧、打网游等。”

    如果你是个“技术控”,对人文社科类的主题都不感兴趣,没关系,还有科技主题的沙龙可供选择。“集智俱乐部”是个从网络起家、而后发展线下活动的沙龙,本是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江在2003年创建的一个网站。后来,张江结识了一些对科普都很感兴趣的朋友,“于是就萌生了做一个实体俱乐部的想法”。

    “集智”的线下活动也经历了参与者从朋友圈子逐渐扩大的过程,目前既有面向大众的公开沙龙,又有相对私密和专业的小组沙龙。张江对笔者说,“集智”所倡导的理念是“打造没有围墙的研究所”。“对一些大的科学、哲学问题好奇是人类的基本精神需求,而很多科研人员想把自己的成果和理念传播开来,集智为这两类人搭起了一个桥梁。”

    “丰富的人不会走极端”

    相比于“新知”和“集智”的“历史悠久”,“公开课教室”则经历了一个迅猛的发展历程。这是“泛90后”黄侔受一些网络公开课的启发而发起的。“作为一个学生,我深知自己接受的高等教育有非常多的缺陷。我发现豆瓣网非常有助于自我教育和学习,所以就希望能够把‘豆瓣’上隐藏着的很多‘牛人’的资源挖掘出来。”黄侔说。

    黄侔的想法在豆瓣网上得到众多网友的支持,还有网友主动提出帮忙制作Logo,这让他更有信心把这件事做下去。今年1月,“公开课教室”成立“豆瓣小组”的第一天,关注者就达到7000多人,目前共计6万多人,一些“牛人”果然被黄侔“挖掘”出来,帮着他把“公开课教室”从线上走到线下。

    不到一年,“公开课教室”已经将“西方人文”、“中国近代史”和“西方舞蹈文化史”这几门“课”开展得有声有色,如今它每次活动在“豆瓣”上都会有四五千人“感兴趣”、七八百人“要参加”。在黄侔看来,虽然“非常无心插柳”,但是一路走来的“惊喜”让他觉得这件事“越来越靠谱”了。而说到“公开课教室”未来该如何发展,他陷入沉思,“还有很多问题得等我好好想清楚。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做出一些好的‘通识课’,因为现在国内很多大学开不出好的通识课……”黄侔希望能通过网络推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最好10年之后还能有人在看”。

    “纪彭们”创办新知沙龙的初衷之一也是“弥补高等教育的缺失”。“比如,你是法律专业的,在大学里你系统学习的是法律,但这个世界是很复杂的,知识也并不是按照专业来分的,而是按照话题或事件来分的。发生一个事儿,很多人从不同角度都来参与讨论,‘头脑风暴’过后留下来的东西才最重要,这是大学教育或专业教育做不到的。”

    而新知沙龙就是一个能够提供各种声音的平台,参与者基于自身的素养从中获取属于自己的“新知”,“丰富的人才不会走极端”,纪彭说。新知沙龙的“常客”王强告诉笔者,他参与沙龙除了为“丰富周末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想“听高水平的人讲故事,这样可以迅速扩大知识面,了解你生活圈以外的事情,对世界的多元性有深刻的认识”。

    北京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杨煦生认为,如今高等教育分科越来越专业化,年轻人为了“好前途”大都越来越早地走上专业道路,而这些青年文化沙龙恰恰可以缓解分科教育对青年人精神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让不同的人能够从自己的“小格子”里走出来。

    重建“活生生”的人际交往

    “正是因为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找不到可以交流的人,我才萌生了开创集智俱乐部的想法。”张江说。据他回忆,“集智”的一名“铁杆”参与者常驻杭州,但是有一段时间,他经常打“飞的”来参加他们的活动。

    “现在的年轻人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社交不足。”纪彭说。“看电影,看戏剧,其实都还是被压抑在直观的对话中,讲座也是一样,但是沙龙活动就不同,我们甚至有一次是边打台球边把活动搞定的。”

    网络编辑小夏今年刚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她是坚定的沙龙爱好者,每个月至少要参加两次沙龙,多则一周数次。在她看来,这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交流方式,最大的好处是“经常会遇到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新知沙龙前理事小睿就在新知沙龙中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之友——一群对戏剧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去年又发起了“莎客戏剧沙龙”。“莎客”出自古典戏剧家莎士比亚和现代戏剧家贝克特的集字,将“克”转写为“客”,寓意以“客居”的身份参与戏剧。会长张征向笔者说明了成立“莎客”的初衷:“首先希望在相互交流中更好地观赏和理解话剧;另外大家都有工作,没有时间全情投入排演一个剧,但是仍希望有机会参与戏剧;再就是想通过戏剧进行自我教育,而且这也是丰富业余生活的一个好方式。”说着说着,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的他即刻入戏,表演起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来。

    小睿去年从中文系毕业后进入某国企工作,平时经常加班,但是她周末的日程有时甚至比平时更满。在她看来,沙龙是“年轻人在这个繁忙混乱的时代为自己建构的一个精神后花园”。

    纪彭说,新知沙龙有一名“理工科”出身的理事,曾经是一个著名“愤青”。“但他自从参加‘新知’的活动后就逐渐变得温和了,会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最近也找到了女朋友。”纪彭得意地说。

    “新知沙龙就是想要帮助年轻人完善自己。学到知识是完善自己,找到女朋友其实也是完善自己的一部分。”纪彭希望这可以成为新知沙龙的“副产品”。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交往模式,其实就是一杯清茶、一盏薄酒。但是,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将休闲娱乐绑定在电脑前、手机上,刷微博、玩网游等。沙龙生活,对重建人与人之间活生生的交往、促进青年人的人性健康意义不小。”杨煦生说。

我和沙龙有个约会
北京民族大世界开始修复腾退区
光棍节后,喧嚣依旧寂寥依旧
把湘西苗寨“搬”到北京宋庄
人文素养能治医患矛盾的病根吗
《野生动物宝宝》海外获奖
麻辣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