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比这些更让32岁的老兵陈庆华感到熟悉:林立的集装箱、夹杂着各国语言的喧嚷人群、岸边停泊的大小货轮,以及这片似乎永远忙碌着的码头……
这里是我国漫长海岸线上濒临黄海的一处海港,也是边检战士陈庆华和他的几十名战友执行任务所在地。12年来,他们所在的山东边防总队黄岛边防检查站监护一中队,担负着进出64个泊位的外轮监护任务。该中队“树立铁的信念、锤炼铁的体魄、锻造铁的本领、砥砺铁的作风、执行铁的纪律、维护铁的团结”,出色完成各项任务,被誉为“六铁中队”。
“每一艘外轮都是一片‘浮动的国土’,我们的职责就是为外轮及其船员提供管理服务。”中队长乔振言语利落。
在陈庆华的记忆中,这名26岁的英武小伙已是中队的第六任队长了。作为中队唯一一名自建队起就扎根于此的战士,陈庆华见证了一批批新兵的成长,见证了中队从低矮的平房搬进四层大楼,见证了不远处的这片码头日渐繁华。
岁月流转,陈庆华的工作职责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送勤。每天,这位司机班班长驾车将上岗战士送往各处执勤点。按规定,战士每天不分昼夜5班轮岗,为此陈庆华也得不分昼夜地忙碌。码头限速50公里,陈庆华以这个速度需每天往返200多公里,工作近10个小时。
陈庆华已记不清多少个夜晚自己被突然叫醒送勤,后来即使是难得的不值班的夜晚,陈庆华也会在凌晨3点多不自觉地醒来,他笑道“自己的生物钟已经习惯了”。这么多年,码头、货轮——单调的风景、单调的工作偶尔也会让这名老兵生厌,但他无法割舍对中队的感情。
相比于12年前建队时,这里真的变了很多。最初因条件所限,战士们骑自行车到码头执勤,在外轮的舷梯口进行人工监护;如今,战士们上岗不仅有送勤车坐,而且不用到一线人工作业,只需坐在监控室内便可对各艘停靠外轮进行360度无盲区监控。与“科技强警”同步的是码头的繁荣,12年前,这里每年不超过500艘外轮停靠,如今每年靠泊外轮1.5万艘,是当年的30倍。
战士们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中队驻地不乏可供战士上网打游戏的电脑室及运动器械,这里已习惯被外界称为“时尚军营”。然而,在陈庆华眼中,战士们铁的纪律以及服务精神这么多年来始终未变。
与外籍船员面对面打交道,为其办理登陆证、为家属办理登轮证,是这些年轻的边检战士的日常工作。并非所有接触都在友好氛围中进行,受国际关系影响,有时甚至一场与中国对垒的体育赛事的输赢,都会让个别外籍船员将负面情绪转嫁到登船例行检查的中队官兵身上,他们极不配合。“这时需要我们不卑不亢,耐心说服。”乔振说。
更多时候,这些边检战士担负起对远离故土的外籍船员进行险情援助的重任。令乔振印象深刻的是,2010年4月的一天,执勤官兵接到求助电话称,停靠在外锚地的利比里亚籍轮船上有一名乌克兰籍船员在机舱作业时双手和上臂不慎被130摄氏度的高温柴油烫伤,当场出现了破皮起泡等情况,如不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其双臂皮肤将被深度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得知这一情况后,中队执勤人员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特事特办,开启生命救助绿色通道,同时,积极协调海上救助相关部门,共同进行抢救。多方努力后,受伤船员终于被送往医院,接受及时救治。
12年来,得到这些边检战士及时帮助的外籍船员多达上百人,战士们的无私与忠诚一次次为祖国赢得荣誉。
这些荣誉的见证者陈庆华同样见证了战友们一次次脱下军装。这一次轮到自己了,再过半个月,陈庆华即将告别16载军旅生涯,那些曾一度被他看厌的风景此刻令他百看不厌。谈起这个,眼圈突然有些发红的陈庆华告诉记者,他会永远想念这片繁忙的码头,想念码头上那一抹庄严的橄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