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河报》11月14日报道,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面向社会重金征集机关品牌名称和形象标志,如被采用,分别奖励5万元。此消息随即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
有网友猜测,河南相关部门的此举,或源于“双汇瘦肉精事件”、“郑州思念水饺细菌超标事件”等被曝光后承受了巨大压力,所以急于挽回失落的形象,急于用时下常见的公关方式解决问题。但不少老百姓感觉这招儿太老,更重要的是“没做到点子上”。
网友“李英峰”说,政府部门有“形象意识”是好事,但为提升形象花大钱总让人感觉别扭。企业提升知名度、增强品牌效应,是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政府部门不是企业,其工作方式和企业的经营方式应有本质区别。政府部门只需切实依法履行职责,并不需要履职尽责之外的品牌包装。
齐鲁网网友“堂吉伟德”指出,因负面消息较多导致形象不佳,从而重金重塑自身形象,说明相关部门有焦虑和压力,这不是件坏事,这证明其认识到不足,在想办法改进。然而,在公众尚不知道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都做了哪些扎扎实实、行之有效的监管事情之前,急于通过包装和公关展现“作为”,就算不是本末倒置,至少也是程序不对,弄不好还会给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不但得不到公众的认同、信任,反倒令人反感。
红网网友“绿色引信”认为,一个职能部门沦落到要靠形象标志来提升形象本身就是一个讽刺。
华商晨报评论员刘兴伟认为,重金征集形象标志的核心问题在于,它暴露了政府部门在花钱上的随意性。公共财政的支出理应接受民众监督并尊重民意。一些部门在动用公共财政上很少考虑百姓的感受,甚至有些想当然,还有一些把本来用较少资金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花了大价钱来解决。
红网网友“李晖”说,政府部门的“品牌”如何、“形象”怎样,不在其“名”,而在其“实”。工作做得好,老百姓满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就是一块金字招牌,其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自然高大。反之,倘若老百姓面对食品难以安心,面对药品忧虑价格虚高,即使其品牌名称再美丽,形象标志再可爱,又有什么实质用处呢?
网友“堂吉伟德”建议,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与其花钱征集形象标志,不如重赏食品、药品行业违规举报线索,充分激发群众全面参与监督的热情,大力征集案源,大力改善监管环境,这才是食品药监部门打造良好形象的最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