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苦着脸,花儿就垂下了花瓣;你一笑,所有的花儿就会鲜艳。”这是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活水乡砂锅村小学一名小学生作文中的几句话。和其他同龄人不同,他是个孤儿,从今年年初开始,受到中国扶贫基金会“孤儿助养项目”的资助。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跟随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来到陆良县考察项目实施情况。
村里有些地方还没有完全通柏油路,县政府扶贫开发办的人开着车,带着大家从县城出发,1个小时后抵达20公里外的砂锅村学校。砂锅村四周环山,村舍农家“沉在锅底”。
砂锅村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小学,接收周围几个行政村的孩子就读,两层砖混结构楼房依山而建。不大的校园里,除了一幢教学楼、一处厕所、两个篮球架,别无他物。正好赶上星期天,校园里空空荡荡。“平时,这里圈养着200多只‘小鸭子’,周日下午关进来,周五下午放出去。”30岁出头的汤所见校长格外朴实,亲切地称孩子们为“小鸭子”。
教室里,工整的粉笔字写在黑板上,课桌拥挤而整齐地排列着,一些桌面掉角缺边、凸凹不平。每间教室的后半部分,都有两排双层床铺,那就是“小鸭子们”寄宿的小窝。
砂锅村学校有11名孩子被纳入“孤儿助养项目”,每个孩子每年能够得到1800元的资助金,分别用于生活费用(1500元)、大病医疗保险费用(50元)、心理关爱费用(250元)。每个孩子将被连续资助3年。
汤校长的心里装着每一个孤儿的档案,他领着记者去家访。
11岁的涛涛上小学四年级,跟爷爷、奶奶和7岁的妹妹住在一起。坐在家门口的一堆南瓜旁,涛涛红扑扑的脸上颇有自信,他说:“在学校主要吃米饭、藕干、土豆,每周吃三四次肉,平均每天生活费7元。”此外,他强调自己的人生梦想是“不想打工,想上大学。”
12岁的娜娜,眼神中透着机灵、聪明,上六年级。爷爷下地干活儿了,奶奶佝偻着身子,5岁的妹妹在一旁用砍刀削着萝卜,一直哭闹的两岁小弟弟被她抱着睡着了。记者关切地提问:“有什么愿望?”“为什么不想上初中呢?是不是因为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半个小时娜娜没说几个字,只用眼神回答一切。
10岁的龙龙,面对一群外来客,把黝黑的脸蛋埋在脖子里。记者送上字典,问他认识多少字了,龙龙的心门终于打开,他站起身来朗诵写给捐助恩人的感谢信,声情并茂,颇具文采。
回学校吃午饭时,记者看到学校的黑板报上,有孩子们歪歪扭扭写下的诗句:“当你苦着脸,花儿就垂下了花瓣,春天也布满乌云;小家伙,你对他们笑一笑吧,你一笑,所有的花儿就会鲜艳。”
汤校长告诉记者,资助金中1500元的生活费,除去寒暑假两个月,每个孩子每月能领取150元,由县扶贫办下发到学校,学校发给低年级孩子的家长,高年级孩子可以自己签字领取。他给记者算了算账,这笔钱加上国家给中西部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补贴,还有从去年开始实施的国家财政发放的孤儿基本生活费,就够孩子们在学校的生活费和购买简单的学习用品了。
陆良县共有674名孤儿,其中中学有131名,小学有543名。2010年11月,中国扶贫基金会派员考察,了解到这里孤儿的生活状态很差,绝大多数孤儿在学校就读,符合孤儿项目的救助条件,随即与陆良县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并于2011年2月正式启动项目。根据项目筹集的资金情况,基金会在陆良县资助的孤儿已有277人。
之所以选择通过学校发放资助金,主要考虑到方便项目的实施和监管。唐薇告诉记者,之前的做法是每月把钱由村委会或居委会交给孩子的监护人,后来发现反馈比较困难。通过学校发放资助金,能够掌握每个孩子的详细生活、学习情况,小学生直接把钱给本人或监护人,初中生由学校每月统一打进孩子们的饭卡里,较好地保证了这笔钱都能用到孩子们身上,向捐赠人反馈也很方便。另外,也能防止孩子们辍学。
截至2011年5月31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孤儿助养项目,得到4000多个单位和个人的捐赠支持,共资助13个省、51个县的7300多名贫困孤儿。
陆良的孤儿助养项目实施以来,开展了多期心理关爱培训,指导8所受助孤儿所在学校的中小学教师,帮助他们掌握心理关爱基本技能。今年2月28日,唐薇和同事走访了陆良三中。为了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给他们讲“现代版灰姑娘的故事”:英国威廉王子和凯特小姐即将大婚。她鼓励孩子们给威廉王子和凯特小姐写信,表达想被邀请参加婚礼的愿望。经过孤儿项目部的不懈努力,3名受助孤儿代表终于得到英国驻华大使吴思田先生的正式邀请,于4月29日到北京参加了在大使官邸举行的王室婚礼招待会。
“让孩子们都有做梦的权利,让孩子们都知道只要努力,梦想是可以实现的。”唐薇说。
(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