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2011笹川杯·感知日本”有奖征文大赛作品选登(17)

物哀之美

山东 吕盼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1月20日   04 版)

    日本人好美,尤好“物哀”之美。东瀛列岛有着优美宜人的自然风土,但是由于生存资源的相对匮乏和天灾的频仍,令日本人形成了崇尚哀伤的气质。“物哀”除了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外,还包括哀怜、同情、感动、凄美的意思,“物哀美”是一种感觉式的美,它不是凭理智、理性来判断,而是靠直觉,靠心来感受,即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的美。

    天灾频仍的小小岛国使得日本人深刻感到个体的渺小,生的无常和短暂,就像樱花,当它最美的时候,也正是马上要凋零的时候。日本最早的歌集《万叶集》中,大部分都是感情纤细、充满哀怨气息的歌,有一首这样写道:秋令姗姗来,芒草结露珠。飘乎爱恋情,恍若此清露。作者通过露珠的宿命,比喻人生的无常,以此寄托自己的悲愁之情。

    所谓“物哀”,也是一个对悬念的解答,了解日本的很多出发点都是从悬念开始的,而悬念是情节的始发站。人有了疑问,往往会追溯,越追越疑,最终形成一个悬念。在日本飘飞的樱花正是其物哀精神的很好表现,樱花虽好却是好景不长,一般一棵树上的樱花从开到谢仅有三五天寿命,人们欣赏盛开的樱花,品味着绽放的青春,同时更钟情于樱花落英缤纷的瞬间,在随风飘落的花瓣雪中感伤着生命的脆弱和青春的短暂。

    日本人自古以来爱自然嫌人为,这是日本人对美的一种特殊感受。因为日本人缺乏抽象表现能力而更加关注于具体的直观的表象。感受自然当然不是单纯地观察自然,而是契入自然物的心,将自我的情感也移入其中,自然的真实的万物借助了个人心灵而情绪化地表现出来,将思想与道理隐藏其后。

    物哀之美,即是那种悲戚荒凉的心境产生出的悲剧美,忧郁美。对于生命的怜悯,岁月无常的感伤。这是日本传统文化核心的部分,也是日本文学的一大特色。

    日本传统文化中有婉约的悲戚哀伤也有豪情的悲壮,从《平家物语》、《源氏物语》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由《源氏物语》敷演而形成的“物哀”这一日本化的美学名词,应是最能体现日本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的。“物哀”就成为表象和情感的胶合点,成为日本文学传统审美观念的核心。

    世界上最能领会日本艺术美的民族,大概非汉民族莫属。茅盾说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出了许多优秀作家,与这些作家曾经留学日本有很大关系。许多中国作家热爱日本文化是发自内心的。郁达夫曾就日本文艺美的特征说过这样的话:日本文艺“在清淡中出奇趣,简易里寓深义”。它“似空中的柳浪,池上的微波,不知其所始,也不知其所终,飘飘忽忽,袅袅婷婷。短短一句,你若细嚼反刍起来,会经年累月地使你如吃橄榄,越吃越有味”。戴季陶说:“日本的‘山水都是幽雅精致,好像刻意雕琢成功一样。这样明媚的风光,对于他们的国民当然成为一种美育’。

    “物哀”这种审美观念表现在心灵感受上,则主要强调“瞬间美”。这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瞬间感受,是当时当景产生的微妙情绪。在注重自身内心感受的日本人来说,现实的物只是普通的物,只有特殊环境下展现出的美的瞬间,才是永恒的。  

    物哀意识渗透到了日本人的感情世界中,影响到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变成了该民族心理基因的一部分,由此派生出种种或不可理喻或极其壮烈的行为——

    山口百惠在演艺事业最辉煌的时刻急流勇退;芥川龙之介、太宰治、三岛由纪夫在文学创作顶峰之际自杀;武宫正树、大竹英雄等棋手在棋赛中,宁愿全军覆没,也不愿放弃“美的棋形”…… 

    日本许多地方有“伊豆的舞女”雕像,但真实的“伊豆的舞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据说还活着)终生不现身,因为她怕自己的老态损害了世人心目中美好的舞女形象。 

    “物哀”熏陶使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异化。物哀意识诞生于日本,与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日本列岛自古以来经常为雾霭所笼罩,自然风光留给人们的是朦朦胧胧、变幻莫测的印象。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一样在狭窄地域集中了如此之多的美景——雪山、海滩、山涧、峡谷、温泉、瀑布,林木葱葱,繁花似锦,小桥流水,庭院幽雅。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自古以来被如此之多的自然灾害所频频袭击——火山、地震、雪灾、海啸、飓风、战乱……多少年来日本人常看到的是美稍纵即逝,顷刻化为乌有。一切使他们相信,美好的事物是不稳定的。而佛教的传入,更强化了日本人的这种认识。 

    日本国民性的特点,使他们更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 

    “物哀”也是一种生死观。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渗透在生活中的物哀美,才让他们能很快从大地震的悲哀中解脱出来,并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

“占领华尔街”运动走到十字路口
是否加入TPP 日本平添许多愁
叙利亚正滑向内战边缘
霍尼韦尔在京启动全新“卓越科学与工程计划”
物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