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打造高职特色文化 培育高端技能人才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巡礼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1月22日   05 版)

    雨后镜湖

    第九届“创业杯”科技文化节开幕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

    第九届“艺抒年华”校园艺术节开幕式

    美国带薪实习

    积极参加“三进三同”活动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历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文化素养,始终坚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实施文化育人,文化强校战略。学院经过56年的发展和积累,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特别是成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整体搬迁入驻两江新区,以工业文化契合高等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中,立足重庆,辐射西部,面向全国,培养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生产建设一线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院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文环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赞誉。

    校园建设理念凸显职业教育文化特色

    为了将“工业”、“高等职业教育”两大要素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文化符号”融入环境之中,体现学院的景观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提出了“宽、正、和”的校园建设理念。

    (一)“宽”——提倡教育在宽。在宽的理念引导下,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与品格支撑宽广的视野和宽博的学问,创造宽松的条件,尊重学生个性,以培育人文精神,积极创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特色化、和谐化、多样化的精神家园、学习乐园、生活公园,形成了“团结、诚信、笃行、创新”的校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正”——提倡为人在正。“正”以一种性情,一种善美,一种学养来促进人的品行修养。“正”暗示着学院师生们秉承“厚德、强能、砺志、奉献”的校训,以一种科学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在科学面前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凡事务必做到规范。

    (三)“和”——提倡教育在和。《礼记·乐记》中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万物谐和;序,故群物皆别。”“和”是自然和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内心物我合一。“和”也体现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相互融合和彼此渗透,为此,学院坚持“以行业为先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的办学理念,确立了“立足重庆,辐射西部,面向全国,培养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生产建设一线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校园景观结构融入工业文化元素

    为了打造“平安、健康、绿色、数字、人文”的校园文化,充分挖掘“工业”学校的特点,提炼机械领域的特色专业特质,设计方案将其景观以抽象的“链条”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一轴、二带、三脉、四区”校园景观结构体系和“绿网”景观绿化结构。另赋予景观主轴线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校园的“文脉”;使景观轴线与文化脉络相互融合,有机共生。

    (一)“一轴”——中央景观主轴线。由西向东依次由主入口广场、中心水景、励慧广场、图文信息中心、风华广场、镜湖和帆之韵广场组成,串联了 学校的办公区和教学区,形成了学校的 “文脉”。

    (二)“二带”——西主大门到东大门的车行主干道和滨水绿化带。串联着校园内各景观空间核,构成有序而生动的空间链,形成了功能空间和景观空间的相互渗透,交织而网络化有机整体。

    (三)“三脉”——即水脉、山脉、文脉,展示了质朴、真实的巴渝山水性格,丰富了校园的景观内涵和文化。如:主入口广场上的形似一把钥匙的涌泉水池,寓意职业教育引领我们走进职场,练就能力的一把宝剑。涌泉水池两旁的“源”雕塑、不锈钢小品、浮雕墙和主题雕塑来展示学校的发展历史和特色文化。

    (四)“四区”——即教学办公区、实验和实训区、教职工和学生生活区、体育活动区。根据4个区域特点和功能特征,规划不同风格景观环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景观片区。如第一教学楼,有两个宽大的中庭,由双“井”字回廊相连,创建了一个包容性学习氛围,在教学楼的两端墙面上有一个方形镂空圆形的装饰物,代表中国传统建筑天圆地方的理念,寓意着学院不断追求发展变革,在职业教育改革中锐意进取,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五)“绿网”景观绿化结构——即以保留山体为“生态绿核”,扩展水脉为“滨水绿带”,道路绿化形成“绿色廊道”,校园周圈形成“绿化背景林带”,建筑合围空间形成“绿园”,墙体、堡砍、坡地的垂直绿化,建筑中庭、天台、屋顶花园等形成“绿点”。最终形成:“核+廊+带+点”的多层次、立体化的绿化网络系统。

    “八个一”素质教育工程铸造特色人文校园

    学院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八个一”质量工程,形成了“特色突出、氛围良好、追求卓越、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长效机制,构建了独具高职特色的人文校园。

    (一)形成一个理念——树立“以生为本,德育为先,四方联动,分级培育,课程设计,模块运作”的素质教育理念

    学院根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在总结多年素质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生为本,德育为先,四方联动,分级培育,课程设计,模块运作”的素质教育理念。该理念紧紧围绕学院教育主体——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根据社会、企业、学校和学生各自对技能型人才素质的需要来确定学生素质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并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教育活动按课程化设计、模块化运行,有目的、分步骤、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素质教育,共同培养职业素质达到四方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围绕一个中心——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四大工程”

    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持之以恒地推进和深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大工程:即“青年先锋工程”、“科学人文素质工程”、“心理阳光工程”和“爱心助学工程”建设:

    在“青年先锋工程”建设中,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讲座、“唱读讲传”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理想、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组织全院教职工举行了“万名师生唱红歌,颂党恩赞党情;万名师生组党旗,爱党在心中,万名师生宣誓,永远跟党走;万名师生现场竞答,增强党性修养;万名师生观看红色影片,忆峥嵘岁月”等系列主题活动,激发了师生的爱国、爱党热情,坚定了大学生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将党的信念时刻铭刻在心,涌现出一大批以重庆市道德模范,奋不顾身救人英雄谢张为典型的优秀学生群体。

    在“科学人文素质工程”建设中,以完善课程设置为突破口,以科技文化节、职业技能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为龙头,大力推进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互补的“无界化”校企融合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在八届“艺抒年华”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共开展了书画、车模等12个主题活动。在八届“创业杯”职业技能大赛中,立足专业特点,开展了汽车技能、酒店服务技能、电子技能大赛等十余项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了企业文化元素。学院荣获了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庆赛区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重庆赛区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

    在“心理阳光工程”建设中,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和教育服务中心,组建了学校、院系和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形成了调研与建档、咨询与辅导、宣传教育活动、知识讲座与技能培训、课程教学等5项载体,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达到“健全人格、优化品德”,最终实现人格协调发展。

    在“爱心助学工程”建设中,针对学生中约有20%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实际情况,设立了院、系、班三级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立和完善了奖、助、贷、勤、免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以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为教育重点的教育机制;实施“大学生成长指导计划”,采取结对子等形式帮助自律困难、学习困难等学生完成学业。 

    (三)完善一套体系——健全素质教育“四系配套”工作体系

    学院邀请企业行业专家、社会教育名流、家长学生代表到校,积极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在充分调研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由组织领导体系、工作实施体系、工作内容体系和“四维”评价体系紧密结合的素质教育“四系配套”工作体系。

    该工作体系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力,优化了教育资源,完善了运行机制,整合了学校、学生和社会育人的力量,真正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互联互动的系统管理体制,开创了全院、全员参与学生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四)构建一种模式——施行素质教育“分年级”培育模式

    学院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的模式研究,制定出《分年级育人纲要》,并逐步实践,基本形成了以“敬业、就业、创业”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分年级”培育模式,即:一年级重在“敬业”教育,实践中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辅以目的教育、专业认知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适应性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二年级重在“就业”教育,实践中以科学文化素质、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心理等职业素质培养为主,同时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旨在帮助学生奠定就业所需的素质和能力基础;三年级重在“创业”教育,实践中以职业观、就业观、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素质培养与提升为主,同时加强顶岗实习的指导和管理,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学生优业、创业做准备。素质教育“分年级”培育模式,各年级培育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敬业、就业、创业教育三者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形成了完整统一的素质教育培育体系,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五)设计一套课程——实现素质教育课程化、学分化

    学院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立素质教育课程模块,设计一套必修和选修课程,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形势政策、生涯规划、安全、心理素质、人文、体艺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规定相应学分,实现了素质教育课程化和学分化。

    (六)化解一道难题——推行教学、团学工作一体化

    学院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扎实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创新实施“教学、团学工作一体化”工程,提升素质教育质量和水平。学院在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立素质教育课程模块,设计必修和选修课程,从学生心理素质、人文修养、语言表达及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培育,并将原来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意识地设置为素质教育课程的实践载体。“教学、团学工作一体化”工程建设,化解了高校长期以来教育、教学两张皮的难题,实现了教育教学“学分互认、师资互派、资源互助、平台互享”,克服了高职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上的重视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完整性不够、创新性不强、统筹性不够等误区和不足。

    (七)打造一支团队——组建专兼职素质教育骨干团队

    学院实施素质教育骨干团队建设工程,努力将辅导员队伍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两课教学、选修课教学和文化娱乐活动组织”5支骨干队伍。同时,为充分整合校内校外人力资源,形成多方联动教育学生的机制,我们制定了兼职班主任工作制度、学生社团素质教育兼职骨干管理制度、社会或企业兼职素质教育导师管理制度等制度,先后从社会、企业、高校聘请了包括全国劳模、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米钰林,全国五一巾帼奖、全国技能大师阙基容,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生博士杨斯乔等多名兼职素质教育导师。

    (八)建好一个平台——开展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委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文件精神,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办公室”,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落实了专项经费,出台了相应制度,专项开展大学生带薪实习一个月、种树100棵、学农一个月、学工一个月、学军一个月和撰写一篇有价值的社会调研报告 “六个一”的社会实践活动。按照“课程化、项目化、学分化、基地化、常态化”的思路,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协调运行机制建设和考核记载载体(手册)建设,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市情民情,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成长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认真做好活动策划、资料收集、简报编写、总结表彰、成果展示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人文精神沃土培育高端技能人才

    学院通过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可喜成绩。形成素质教育论文集两部,完成研究项目3个,编写素质教育教材3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明显提高。涌现出一大批以奋不顾身救人英雄、市级道德模范谢张为先进典型代表的优秀学生群体;连续多年荣获国家或市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团队”、“先进集体”称号;学生参加市级各种科技、文艺、体育比赛,多次荣获一、二、三等奖;学生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大赛成绩斐然,获重庆市技能大赛一、二等奖7个,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二等奖4个、三等奖3个。连续两届被评为“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连续两年荣获重庆市共青团工作目标考核一、二等奖;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稳居全市高校前茅,学院2000届毕业生屈景春以个人财富高达1.3亿元跻身2010年中国大学创业富豪榜排名第9名。 

    学院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大中专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重庆市大中专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诚信文明先进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安全文明校园、重庆市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极大吸引了中央、地方新闻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获得高度评价,显著扩大了学院社会影响力,展示了示范院校品牌形象。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11月22日 05 版

打造高职特色文化 培育高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