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个月比别的工区的人多挣400多元。”34岁的要静波,言语中透露着喜悦。
要静波是呼和浩特铁路局乌海工务段碱柜线路车间碱柜工区的一名职工。一直以来,在呼和浩特铁路局100多个工务工区(班组)中,他所在工区的工务系统动态考核排名中游。从去年4月开始到今年9月,该工区有9个月在全局的工务系统动态考核中排名第一,其余的几个月也排名在前三,先后获得了全国青年文明号、内蒙古自治区青年文明号、呼和浩特铁路局青年先进班组等多项荣誉。
说起工区的变化,要静波深有感触,“团组织创建的‘自控型班组’,让我们青年人更有干劲。”
“自控型班组”,是呼和浩特铁路局团委经过长期驻点调研并与青年职工互相探讨形成,以“自己动手、自主设计、自主成长、自我实现、自我控制”为特色的基层团组织建设经验做法。
碱柜工区团支部书记王森说,平时在工作、学习和练功中,青年职工自己思考该怎么做,不是上级要求怎么做,这一点是“自控型班组”的精髓所在。
“自己遇到问题就自己解决”,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碱柜工区青年工人最常说的话。
团味浓了,青工自己动手美化家园
初冬的一个早晨,大雾笼罩碱柜车站,一列刚刚编组完的万吨大列整装待发。车站旁,围着黄色围墙的小院就是碱柜工区所在地。
走进碱柜工区,记者看到正对着铁路的墙上画着一面鲜红的团旗,团旗旁写着“携手共建荒漠中的绿色青春家园”。
“我们敢把自己的做法写在墙上,让过路火车上的人一眼就能看见这是一个团组织的阵地,也表明了我们青年工人扎根荒漠,认真工作的决心。”王森自豪地说。
在工区门前平整宽阔的大道上,王森告诉记者,这里以前坑坑洼洼的,遍地垃圾。2010年,在团支部的组织下,没花单位一分钱,全工区的青年职工靠肩扛手抬从几百米远的一个大坑里取土,用了两个多月铺出了这条长300多米的“青年路”。
记者了解到,碱柜工区共有24名职工,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有17人。工区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荒漠地区,工作环境恶劣,交通十分不便。在工区工作的职工只能一个星期回一次家,家远的甚至几个月才能回一次。那时,青年职工工作情绪低落,下班后不是喝酒、打扑克,就是“一心想往家里跑”。
呼和浩特铁路局团委书记胡波说,碱柜工区担负着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兰线唯一一个万吨战略装车基地碱柜站的站场线路及专用线设备养护维修任务,日通过列车79对,其中万吨大列10对,占呼和浩特铁路局日均万吨大列的四分之一。职工的日常作业量是同规模工区的1.5倍,如果青年职工工作不积极,总想着调走,线路的安全和畅通就无法保障。
呼铁局团委多次到碱柜工区和青年职工们座谈,经过反复调研,总结出碱柜工区的5个特点,“青年有集中性、作业有代表性、场地有独立性、人员有非流动性、领军人物有带动性”。
2010年4月,呼铁局团委提出在碱柜工区建立“自控型班组”试点,吸引青年职工凝聚在团组织周围。
胡波说,当时就确定,创建“自控型班组”先从修路、清理工区周围垃圾、种树等美化环境工作开始。
种树?碱柜地区是干旱荒漠气候,常年少雨,“种一棵树相当于养一个孩子”,种树不是白忙活吗?刚开始挖树坑时,根本就没人去。
“我只好拉上跟我在一个工区的同学去挖树坑,其他的同事看见后觉得他们休息我俩干活,有点过意不去,就慢慢地加入了。后来,老职工们在休息时也加入进来。”王森说,那时,晚上大家还一起讨论种什么树,怎么浇水。慢慢地,大家的积极性就上来了。
碱柜工区的职工用了近3个月的时间,种了150余棵椿树、杨树和丁香。为了节约水,青年职工利用滴灌技术给树木浇水,每名青年职工负责照顾几颗树。几个月后,这些树全部成活了,青年职工把这片树林起名为“青年林”。”
王森说,工区的职工们自筹了300多元钱购买了滴灌管。当时钱不够,工区的青年职工就跟卖滴灌管的老板商量,给他干一天体力活,他送一些滴灌管当报酬。
如今,碱柜工区环境彻底变了样,窗明几净、清洁卫生、绿意盎然。
自我探讨建立管理制度
在去年5月8日包兰电气化铁路开通前,碱柜工区的工作量与乌海工务段管辖的其他30个工区的工作量没有多大差异。电气化铁路的开通,加上碱柜万吨装车基地建成投入使用,碱柜工区承担起了包兰线28公里、碱柜站线15.85公里、万吨装车基地专用线12.5公里以及48组道岔的日常养护任务,职工们的日常作业量增加到了同规模工区的1.5倍,安全压力骤增,职工们擦伤、砸伤等小工伤时有发生。
“道岔岔心的磨耗过去一年更换一次,如今一年差不多得换两次。接头螺栓每月就得换40来条,万吨装车基地专用线3个月就换了14根擦伤轨。”碱柜工务工区工长吴万财说,他在工区工作了24年,以往还从来没有这么大强度地工作。
他认为,通过建立自控型班组的创建,职工的心气高了,学习氛围浓了。
要静波随身装着一本323页的《线路工理论实作学练题集》,已经被他翻看得有了毛边。现在,他不再沉迷于打扑克、看电子书。
刚毕业的兰州交通大学本科毕业的罗宁刚,不再每天哀叹自己的出路在哪里。
碱柜线路车间党总支书记孙照峰介绍,碱柜工区1500平方米的“技术演练场”是青年职工放弃休息时间,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从工区北侧杂草丛生、废轨遍地的垃圾场里平整出来的。
他说,“技术演练场”建成后,碱柜工区每月选定两个实作演练项目演练,每月进行一次实作技术比武,由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碱柜工区团支部书记、碱柜工区工长组成评委会,给青年职工打分,在对比中提高了青年职工练功的积极性,还加快了青年职工的成长。如今更让他欣慰的是,每到休息时间,青年职工都会自发地去“技术演练场”练功。
罗宁刚成了“技术演练场”的常客。
1年前,刚参加工作的罗宁刚根本没有想到工作强度会这么大:每天拿着几十斤重的钢制检修工具,在线路上一走就是8公里多,工作近10个小时。虽然拿着笨重的工具,技术要求的误差却是在1毫米以下的。
罗宁刚说,刚上线路上工作时,工长为了照顾他,给他分的工作量是别人的三之一。罗宁刚从小生活在城里,没干过体力活,在学校也没参加过实践,工作总是跟不上老职工的进度,经常受到老职工的耻笑。
这时,已经在碱柜工务工区工作了6年多的团支部书记王森找到了罗宁刚,在工作之余带着他去“技术演练场”练功。短短几个月过后,罗宁刚熟练地掌握了工作技能和技巧,在上线检修时不但跟上了老职工的进度,干的活连老职工都说干得漂亮。
据记者了解,碱柜线路车间的党团组织还结合实际,制定“日学一题,月练一技”制度,制定“大力压缩报警次数,严控Ⅱ级分,每月争创精品线路1公里”的目标,针对重点区段、关键线路精检细修。
“工作很苦、很累,但心里很敞亮,我们感到有朝气、有激情。”如今已经是助理工程师的罗宁刚,回想起这一年的工作经历说,团组织创建的“自控型班组”为青年职工的成长、成才搭建了平台。
“每次大型集中修,只要碱柜工区参加,就是起带头、示范作用的。他们工区整治的线路,不仅线路质量过硬,而且外观更没得挑。”在乌海工务段党委书记马晓辉眼中,碱柜工区是他们的骄傲。
胡波说,通过创建“自控型班组”一年多的实践,结合碱柜工区工作实际和作业特点,碱柜工区已经制定出了《碱柜工区自控型班组创建制度汇编》。该制度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精细化。大到作业流程业务培训,小到室内卫生种菜浇水,几乎涵盖了工区的方方面面。其中的条目不仅涉及每日学习的内容和日常演练的每一道工序,连各种树木的习性、蔬菜的种植方法,包括厕所、食堂、宿舍、浴室、走廊的卫生标准和值日制度都有详细收录。
胡波说,呼和浩特铁路局有300多个团总支、团支部,2000多个班组,碱柜工区的“硬件”条件在相类的工区里只能居于中游。碱柜工区创建“自控型班组”取得的成果是具有参考性和复制性的,也让团组织做基层青年工作时有了抓手。今年,呼路局团委已经在机务段、车务段、呼和浩特火车站等5个系统的5个基层团组织中推行这种创建方法,并将在呼路局各个系统推行。
本报记者 李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