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布达拉宫的“橙衣天使”

——记西藏公安消防总队拉萨市支队布达拉宫大队

本报记者 何春中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1月23日   06 版)

    11月19日清晨,布达拉宫后山,路边还有一些尚未化去的积雪。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布达拉宫的金顶时,驻守在这里的消防官兵,已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一天。

    这是一支特殊的部队——布达拉宫消防大队,40名年轻的消防官兵担负着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的消防安全保卫任务。 

    27年来,守护在这里的“橙衣天使”,把通向布达拉宫金顶的台阶,看作是人生的跑道。他们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创新完善布达拉宫各项火灾防控制度、执勤制度,走出了一条成功防火之路。

    巍巍布达拉、清清拉萨河见证了“布达拉宫27年没发生一起火灾事故”的非凡业绩。他们是守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神”,是布达拉宫“爱心驿站”里的“菩萨兵”,更是续写西藏雪域高原民族团结的践行者。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神”

    “在布达拉宫,珍藏着难以计数的文物,最不值钱的就是黄金!” 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琼达在他的办公室,用流利的汉语向记者如数家珍地讲述着布达拉宫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西藏,信教群众手持点燃的酥油灯朝佛是延续了千年的宗教习俗。一代代藏族百姓到布达拉宫燃香供灯,向诸佛菩萨祈求幸福生活,并许下美好的愿望。不过,他们随身携带的香火和酥油灯就成了“流动的火焰”,这给布达拉宫带来了极大的火灾隐患。

    历史上布达拉宫曾发生过4次火灾,遭受过两次雷击。最近的一次火灾是1984年6月17日深夜发生的,火灾原因为电线短路。当天夜里,布达拉宫强巴佛殿内火光冲天,3个小时后,大火才被扑灭。几十名能工巧匠用了5年时间才使强巴佛殿恢复原貌。

    大火给布达拉宫的消防安全敲响了警钟。次日清晨,一个班的消防官兵进驻于此。2003年,布达拉宫消防班扩编为消防中队,2005年,消防中队再次扩编为消防大队。

    今年60岁的琼达有着20年的消防部队服役经历,并参加过1984年布达拉宫强巴佛殿的灭火战斗。1985年8月,琼达转业后被分配至布达拉宫管理处工作。2005年,琼达唯一的儿子罗桑念扎从武警学院毕业后不久,进入布达拉宫消防大队工作。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罗桑念扎虽然家就在拉萨,但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年也难得回一两次家。

    为消除火灾隐患,大队官兵从“多为信教群众考虑、多为信教群众服务、多与信教群众沟通”的角度出发,将殿堂内供奉的酥油灯集中摆放,并在山下设立“酥油灯集中点供处”,此举得到了广大僧人和信教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目前,这一做法已推广到西藏自治区的各主要文物保护单位。

    每天,布达拉宫开放前,大队消防官兵要对宫内的酥油灯、焚香炉、照明灯具、电源线路等实行专人监护;闭宫前,要对用火、用电和防盗情况进行“查库”,酥油灯芯要一根一根取出,香灰要用手触摸确认熄灭。

    布达拉宫内部通道错综曲折、楼梯狭窄、房屋众多、落差115米,爬楼梯、穿回廊、钻房间、登金顶、查器材,大队官兵每天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10小时以上的防火巡查。

    “现在布达拉宫22个开放的宫殿里都安装了感温、感烟报警器等完备的防火预警系统,这个高科技的探测器帮了我的大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大队防火参谋索娜白珍不无自豪地说,“布达拉宫消防正迎来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而琼达却认为:“布达拉宫27年没发生过一起火灾事故,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大队每名消防官兵在心中都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爱心驿站”里的“菩萨兵”

    11月19日上午,来自四川泸州的陈先生是第一批进布达拉宫参观的游客。由于强烈的高原反应,布达拉宫的台阶还没走一半,他就喘不过气来。正在值勤的士官蒋朝辛见陈先生快要晕倒的样子,马上扶他去消防班驻地吸氧。“眼见为实,布达拉宫确有一群‘菩萨兵’!”陈先生说。

    从2005年3月5日起,布达拉宫消防大队官兵在红山脚下设立“爱心驿站”,义务为过往信众和游客提供休息场所和茶水,为出现高原反应的游客提供氧气和药品,还为游客讲授逃生自救常识。

    2005年11月11日,70多岁的美国游客史密斯在参观布达拉宫时突然晕倒。正在执勤的战士周垂健跑上去将她扶起,并急忙通知值班室的益西次仁班长送来氧气、药物为她治疗。

    随后,益西次仁又一路搀扶着她下山。她走时激动地说:“China fire is very good!Chinese firefighters great!”(中国消防非常棒!中国消防员太了不起了!)

    27年来,大队官兵类似的感人事迹数不胜数,美国、日本、韩国等许多外国游客给大队寄来感谢信、锦旗,表达对官兵们的感激之情。

    早在1994年,布达拉宫消防官兵就与拉萨彩泉儿童福利学校建立了帮扶关系,专门为学校建立“爱心基金”。17年过去了,官兵们依然在帮扶148名孤残儿童。

    在大队帮助下,如今已走向教师岗位的央宗感激地说:“正是有了叔叔们的帮助,我才有了美好的今天,以后我也要像叔叔们那样尽力去帮助别人。”

    都是“一个妈妈的女儿”

    “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一个妈妈的女儿》这首歌是29岁的汉族士官蒋朝辛最喜欢的歌。正如歌中所唱,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曾无声地讲述过“世界屋脊”上动人的藏汉民族团结的故事。

    旧西藏,布达拉宫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西藏政教合一地方政权的统治中心。新西藏,布达拉宫不仅是广大信教群众敬仰的朝圣之地,也是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具有极其重大、特殊的政治、历史、宗教、文化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27年来,布达拉宫消防大队在做好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三大世界文化遗产”防火灭火和应急救援等任务的基础上,心系驻地,播洒真情,继写着西藏雪域高原藏汉民族一家亲的动人故事。

    2007年7月4日,一位到布达拉宫朝佛的藏族老阿妈拄着拐杖从雪城往德央厦石梯慢慢向上挪动。由于天热,加之老人年事已高,一路总是走走歇歇。“老人家这种情况,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到达德央厦?”

    蒋朝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走上前用藏语询问了老人的一些情况,了解到老人是来自青海的朝佛群众。由于语言相通,老人信任地在他的背扶下,全程朝拜了布达拉宫。临走时,老阿妈摸着战士的头连说:“美索如卡亚咕嘟(消防兵好)!”

    在大队消防官兵的心中,藏汉官兵亲如一家。大队一直坚持开展“学藏史、学藏语、唱藏歌、跳藏舞”“四学”活动,并着力提高“藏语、汉语、英语”“三语”学习成效。每当藏历新年来临之时,官兵们就会摆上切玛,盛上酥油茶,倒上青稞酒,按照藏民生活习惯,共同庆祝。

    “举行一次入队宣誓仪式、参观一次荣誉室、听一堂布达拉宫历史地位课、接受一次强巴佛殿火灾警示”,是布达拉宫消防官兵加入这一光荣集体的第一课。

    “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再唱一次队歌、向布达拉宫敬最后一个军礼”,是退伍官兵永葆军人本色的最后一课。

    ——这些都已成为大队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

    本报拉萨11月22日电

“提高文化软实力、创造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布达拉宫消防大队
“布达拉宫模范消防大队”荣誉称号
布达拉宫的“橙衣天使”
上海交大首推本科入学申请制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时代和人民的呼唤
胡锦涛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