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清华大学教授薛澜与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李树茁共同获得2011“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
该奖是国内管理学重要奖项,本年度评审聚焦公共管理。
52岁的薛澜是中国公共管理学科长江学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他的研究曾为应对“非典”提供决策参考。他也曾参与首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相关起草工作。
“时间性原则”是薛澜最早提出的政府应对危机重要原则。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获奖者薛澜,他告诉本报记者,近年来微博等社会媒体的兴起,为政府应对公共事件提出了新课题。在突发事件中,这些社会媒体往往以极快的速度广泛传播信息,但这些信息有时不经核实,会有错误。如果主流媒体反应慢,政府也没有及时发声,会使公众意识先入为主,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
薛澜指出,在当前信息环境中,政府亟须转变观念和思路,在“全面核实后发布准确信息”与“及时发布并随时更新”之间,应采取后者。通过及时发布而掌握与公众及时沟通的主动权,然后可以继续跟踪发布,使得政府的渠道成为公众可以信赖依靠的信息发布渠道。“政府面对事件的开放态度至关重要,如果时间太紧,宁可发布不太全面、或者说要进一步核实的信息,也不能让不可靠的信息渠道占据主动地位。”
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者,薛澜非常重视科研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在他看来,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中国公众和社会组织在救援、重建中展现出的能量,给各级政府一个很好的启发。政府要发挥和善用市场与社会组织的力量,不必什么事情都“揽过来,管起来”,而应更多地给市场和社会组织提供良好的平台。“让政府的资源和精力,集中用于只有政府才能完成的工作上,比如打击黑社会性质的势力团伙、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提供社会保障等。”
今年以来的公共事件,如日本地震和国内的“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等,也受到公共管理学者的关注。薛澜表示,这些事件中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比如在7·23事故中,相关部门在面对社会媒体、和公众的沟通以及调查事故原因等方面,有很多需要反思的地方。“大家对7·23事故调查是很关注的,我们希望能看到中国重大事故调查的机制更加完善,也期待着调查报告能够真正深入全面地调查清楚在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真正有效的改革建议。”
2003年以来,薛澜和清华大学危机管理的研究团队对“第二代危机管理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告诉本报记者,在此基础上,他们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形成“第三代危机管理系统”,其理念是以风险管理为核心,让政府从被动应急到主动防范。积极开展全面风险评估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和防范风险,“关口前移,针对风险进行先期治理”。
在薛澜看来,这一理念说起来比较容易,但短期内要真正落实比较难。如何将重大项目和工程与相应的社会风险评估结合起来,如何把风险防范与官员的绩效挂钩,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此外,用怎样的科学方法、由哪一个明确的部门对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预测,评估机构的能力和资质等问题,是目前这一前沿社会公共管理课题中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2011“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的颁奖典礼由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主办,由中国工程院和复旦大学联合承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蒋正华、成思危等出席典礼并向获奖者颁奖,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理事长徐匡迪致辞指出,促进管理学理论繁荣发展、促进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结合、发挥管理学在经济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该基金会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表示,希望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在鼓励中国管理学科的原创性研究和实践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复旦校友李岚清同志在2005年用个人稿费作为原始基金发起成立。每年由基金会专门委员会评选若干名获奖者共同分享“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该奖项旨在打造中国管理学界的“诺贝尔奖”,鼓励管理学人才潜心研究,勇于实践,提高中国管理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2006年至今,已有17位在管理科学、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领域有杰出贡献的学者获此殊荣。今年的评奖活动聚焦于公共管理,明年则将集中于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