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通过交流创造时尚新颖的青年工作方法

对台交流激起厦门团组织“头脑风暴”

本报记者 王烨捷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1月26日   01 版)

    台湾大学生黄莉真脑海中旧有的对大陆的印象如今大有改观。

    她原以为大陆生活条件不好,那里的大学生一定会很“小气”;原以为大陆人比较冷漠,不好相处;原以为大陆学生不会唱K、很保守,平时也没什么娱乐活动。

    近10天的大陆之行,外加10余天与大陆学生在台湾的相处,使黄莉真发现,对岸的大学生与自已一样,穿着时髦、为人热情,“一点都不小气,特别容易相处,而且,厦门的环境特别好,很喜欢那里”。

    黄莉真两次认识大陆的机会都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学生联合会承办的“两岸大学校园歌手邀请赛”。这一活动,厦门市学联已连续承办7年。去年,黄莉真应邀到厦门参赛;今年,大陆学生应邀去台北参赛。

    7年间,厦门团组织通过拓宽歌手大赛外延,用“一个主体(歌手赛)+N项配套交流”的方式,为两岸青年深入交流提供充足机会。与此同时,厦门团组织通过对台交流还创造了一套时尚、新颖的青年工作方法。

    歌手大赛不只是唱歌跳舞

    集美大学会计系学生杨纪行被同学们称作“小费玉清”,一踮脚、一昂首间,透着一股浓浓的“费玉清味儿”。今年是“两岸大学校园歌手邀请赛”7年来首次移师台湾,杨纪行作为大陆的歌手代表去了台北。

    有着丰富歌唱比赛经验的他,这次明显感受到了大赛组委会的“用心良苦”,“不只是唱唱歌、跳跳舞,而是设计了很多比赛之外的交流活动”。

    给杨纪行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台北的繁华,也不是大赛角逐的激烈,而是一次与台湾东海大学学生社团的交流。

    那个名叫“破铜烂铁”的学生音乐社团让他大开眼界。社团成员用菜刀、铁锅、煎锅等厨房里的“破铜烂铁”,敲打出一段颇有爵士风味的乐曲。台湾学生告诉杨纪行,如果配合“大刀乱砍白菜”的声音,乐风会更加俏皮。

    “很少见过一个学生社团能有这样大的活力。”杨纪行反思,自己所在的音乐社团是不是缺少一点创新力?是不是过多强调组织性?是不是埋没了一些同学的想象力?

    与东海大学学生社团交流只是本届大赛“N项配套交流”中的一项,其他还包括发现台北城新故事的“一页台北”、参访台湾大学校园、参观台湾知名景点等活动。

    团厦门市委学校部副部长翁晓岚参与组织了好几届歌手大赛,每一届她都会在“N项配套交流”上变着法儿地“换花样”,从活动性的运动嘉年华、篝火大联欢,到深入交流性的闽南文化体验、两岸“舍友”同住同行、做客厦门家庭等,她深感“每一届都伤透脑筋,但每一届都比往届更深入”。

    最明显的变化是,过去无论是大陆学生,还是台湾学生,不少人把比赛看得很重,“有一次,有个学生因为在比赛中没有拿到好名次,就不愿意参加之后的活动,待在宾馆不出门”。

    而如今,类似的情况已经基本消失。学生们反而把了解台湾、了解大陆作为参加比赛的重点,“他们会花更多时间与对岸的同学交谈,谈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不少两岸学生通过大赛建立起长期联系。上海世博会期间,就有台湾学生带着亲朋到上海游玩,厦门理工学院学生唐怀东作为“东道主”带他们逛了一圈世博园,还一起吃了饭。

    深层交流着眼青年创业、校外教育

    厦门市青少年宫副主任盛力群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熟门熟路做了十几年的青少年宫工作,在台湾朋友看来,竟是一项“创新”。

    “他们那里没有青少年宫,放学后直接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校外教育。”盛力群起初连与对方“接头”的对应机构都找不到,相反,对方倒是积极主动地要向青少年宫“取经”。

    台湾朋友把青少年宫比喻成“大超市”,想要什么商品都能自己挑。盛力群则觉得,台湾在校外教育方面的做法也有许多可取之处,“校内的场地、师资等许多资源向社区开放,可以供校外教育共享,怎么使用规定得很清楚”。

    在厦门团组织的促动下,校外教育和青年创业被作为加深两岸交流和合作的“深度平台”。两岸青商会、青企协之间每年频繁、制度化往来,青少年宫也与对岸的有关部门在校外教育领域建立起了长期合作。

    厦门春辉国际旅行社总经理、厦门市青企协副会长马志强在青企协对台交流活动中交了不少台湾企业界的朋友,在他的引荐下,台湾朋友有的到厦门开了温泉会馆,有的到厦门投资汽车旅馆,还有的通过朋友的朋友,主动与他联系,拟打造“陆客赴台健检”(即赴台进行健康体检及美容美体等)旅游产品。

    马志强最欣赏台湾旅游业者的“产品创意”,“同样是一个‘台湾环岛游’产品,台湾人的做法是在‘台铁’、‘高铁’上做文章,让游客坐火车环岛旅行,体验台湾交通;而我们的通常做法是,一路大巴坐到底”。

    从对台交流中汲取养分

    企业老总要向台湾人学“创意”,厦门团组织也在与台湾青年步步深入的交流中,把目光转向了“创意”。

    团厦门市委学校部副部长翁晓岚现在每次策划活动前,都会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聚到一起,来一场“头脑风暴”。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对台交流活动做多了,一定要有做‘头脑风暴’的习惯,台湾学生不是你通过组织一下就能发动来的,他们对活动没兴趣就不参加,很简单”。

    以“两岸大学校园歌手邀请赛”为例,最初的几届台方合作机构每年都要辛苦地“找人来参加”,而如今,因报名参赛学生过多,台方不得不举行“海选”,“海选”之后再复赛、决赛,才能“决定谁参加”。

    厦门团组织本身的青年工作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据团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魏晓莉介绍,过去团组织搞志愿者活动的通常做法是“下任务”,要求各级团委、团支部组织志愿者参加活动。而如今,志愿者活动通过官网、QQ群、微博直接发布,发布内容不刻意强调主办单位的权威性,而是突出活动对参与者的意义,接受公众报名,着装由志愿者自行设计,可以搭配logo或者统一色彩。

    那些动辄五六百人参加的大型启动仪式、领导开幕讲话的现场现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分散在厦门各个区域的、持续的、生动的、最多几十人规模的“小活动”。“小活动”的影响力并未因为“小”而被市民忽略,反而以其独到的“创意”受到关注。

    最近一次重阳节,魏晓莉借鉴台湾青年推残疾人“逛街”的“创意”,成功策划了一次重阳志愿活动——青年志愿者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敬老院老人走上厦门街头,东逛逛、西瞧瞧。

    市民、媒体纷纷到场围观、拍照,上传微博,交警主动为轮椅队伍辟出道路,汽车司机主动停车让路,“这种活动的效果,签横幅、扫马路、陪老人聊天等老套方法能比吗?”

    “对台交流对于厦门而言,现在已经不仅是一个常规工作,我们还能从这项工作中汲取养分,来创新、拓展我们本身的青年工作能力。”现在,面对所有与青年有关的活动项目,团厦门市委副书记黄鹤麟首先想到的就是“青年喜不喜欢”、“有没有吸引力”。

    他介绍,在最近一次关爱农民工子女交通安全志愿服务行动中,团市委让志愿者陪农民工子女在交通安全主题乐园里玩交通飞行棋、喜羊羊小司机等游戏,就连送给孩子们的宣传材料,也是专门设计了配套的贴纸,可以边读边玩。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团中央书记处举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
对台交流激起厦门团组织“头脑风暴”
为了每一双眼睛看到光明
河南“瘦肉精”系列案审结
神华集团捐6000万元助推大学生村官创业
退休教授自办乡村图书馆
教室没暖气 学生下课忙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