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昆明理工大学特色办学之路

——写在昆明理工大学主校区搬迁呈贡大学园区之际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1月28日   05 版)

    学校党委书记何玉林(左一)、校长周荣(右一)为搬迁呈贡校区的各学院颁发“金钥匙”

    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校名石

    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一景

    “阔步三境穿连廊,恢弘大气呈兴相。新区建设犹酣畅,齐心协力谱华章!”这是对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新气象新风貌的赞美,更是昆工人凝心聚力,“二次创业、打造百年昆工”宏伟基业的生动写照。

    2011年,昆明理工大学实现了呈贡校区作为主校区正式运行的重大战略意图。这是昆明理工大学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是载入昆工史册的一件大事,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学校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学校改革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坚持科学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

    昆明理工大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2008年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坚持外延拓展与内涵建设并举,数量建设与质量提升、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办学设施与办学功能并重,大力实施“三大战略”、“五项工程”。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高等教育以“提高质量”为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加强内涵建设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昆工在注重外延拓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建设,把改革发展的重心切实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统筹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上水平、上台阶,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实施特色学科建设发展战略,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显著提升

    昆明理工大学以构建大有色学科专业体系为重点,实施特色学科建设发展战略。5年来,学校自筹资金进行两轮重点学科建设,第一轮投入5786万元,第二轮从2008年起5年内投入5亿元;调整组建和新建了8个学院和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由4个增至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由两个增至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由27个增至41个,硕士点由44个增至12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由18个增至27个,国家级重点(含培育)学科由1个增至两个,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实施创新团队建设,投入经费2515万元立项建设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7个校级创新团队和1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投入1310万元建设12个学术团队。学校学位点建设层次更加齐全,培养体系更加完备,门类覆盖更加广泛,学科布局与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链群、重点产业形成了对应关系,为服务云南省“两强一堡”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

    实施呈贡新校区建设发展战略,办学空间和办学条件极大改善

    建设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是“十一五”期间云南省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是该省高等教育工作和昆明市呈贡新城大学园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学校坚定不移地实施呈贡新校区建设发展战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和现代化、国际化、人文化、信息化、生态化的建设要求,把呈贡校区作为主体校区进行建设。到目前为止,呈贡校区已开工建设面积达98万平方米;完成单体建设数量为73栋;完成“五通一平”面积160万平方米;完成绿化面积22万平方米;完成总投资24.3亿元,占总计划投资的96.85%。一个功能完善、现代大气、环境优美、运行高效的新校园已基本建成。2011年3月,完成了学校主体搬迁呈贡校区,目前入住呈贡新校区学生总数已达2.3万余人。学校的办学空间和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为未来的建设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开创了新的局面,踏上了新的征程。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水平明显提高

    昆明理工大学坚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学校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注重现有师资的培养,强化人才资源的科学配置。5年来,学校专任教师从1690人增加到194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分别从141人增至486人、864人增至1071人,博士、硕士、其他层次专任教师比例由7∶44∶49变为25∶55∶20;教授、副教授分别从210人增至354人、539人增至604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比例由10∶33∶35∶22变为18∶31∶41∶10;具有研究生学历的留学回国人员增加44人。新增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两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3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17人被授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36人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2人被授予“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称号,8人分别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优秀教师”称号和“云南省教育功勋奖”。

    实施质量工程,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2005年昆明理工大学率先在省内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学校,2006年启动实施“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5年来,学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建成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7个、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7个;4个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两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两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课程22门、省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两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有国家教学名师1名、云南省教学名师11名;获云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有1部教材荣获教育部精品教材,8部教材荣获省级优秀教材称号、5部成为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获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12项;新增“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3篇;从2009级本科生起实行完全学分制;本科生年终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研究生年终就业率超过95%。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科研成绩显著

    昆明理工大学紧密结合国家和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支撑学校实现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转型。5年来,学校科研规模由2005年的1.5亿元增至2010年的4.56亿元,增长了200%;获国家“973”、“863”、科技支撑及其他重点、重大科技项目22项,获国家级科技项目199项、省部级科技项目438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2项;获授权专利584项;出版专著318部,发表论文6763篇,被SCI收录211篇、EI收录356篇、ISTP收录270篇。建成省部(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两个,共建省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在建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两个。申报获准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尤其是2009年至2010年,连续两年荣获五项国家科技大奖,创造了云南科技工作的奇迹,为建设创新型云南,推进云南“工业强省”战略进程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实施安居工程,和谐校园建设成效明显

    由于历史原因,几经合并组建的昆明理工大学有相当数量的教职工住房不达标,甚至没有住房,住房不达标人数多达3200余人,教职工住房问题成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安居才能乐业,学校把为教职工解决住房问题提升到了“确保稳定、促进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把安居工程作为学校“十一五”期间的专项重点工作组织实施,基本实现了教职工安居乐业的目标,极大地改善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条件。

    昆明理工大学大力实施投融资工程、资源要素配置工程,促进科学发展。学校积极争取银行贷款、财政专款、国际合作等,不断提高对社会资源的集聚吸纳能力;充分利用教学、科技资源,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强财务统一管理,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强化办学成本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投入产出比。坚持把教育资源配置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上来,促进教学、科研、服务质量的提升。

    面对“十二五”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昆明理工大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紧密结合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有色金属行业发展实际和国际化办学需要,进一步凸显行业、区域及多元化办学特色,着力实施“质量提升战略”、“特色学科战略”、“人才强校战略”三大战略,着力推进“开放办学工程”、“科技创新工程”、“信息化建设工程”、“投融资工程”四项工程,着力落实“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生百门核心课程建设计划”、“‘三百’博士培养引进计划”、“战略支撑学科建设发展计划”、“科技平台创新能力建设计划”、“国际教育合作发展计划”、“资产配置及使用效益评价计划”、“校园建设发展计划”9个计划,不断提高学校教育办学质量,全面增强核心竞争力,向着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迈进,为创新型国家和云南省“两强一堡”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20年博弈:为何几十个文件管不住药价虚高
山东:部分加油站柴油难觅
昆明理工大学特色办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