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人觉得,在国内做技术就是吃青春饭。”某知名电信设备公司高级工程师赵延涛发现,很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年轻人,更愿意去做项目经理、人力资源等管理工作。在他们眼里,如果工作了几年还在做技术,就是“混得不好”。
赵延涛去过一些欧洲国家,他看到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还在做工程师,年轻的技术人员也没有对管理职务趋之若鹜,“他们专注于技术,在自己的职位上一做就是很多年”。而我国的年轻技术人员刚工作两三年就觉得自己是“老人儿”了,纷纷转岗转行。
智联招聘新近的一项调查证实,职场人士转换职业方向已成为普遍现象。在对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9986名职场人士进行调查后,智联招聘的报告显示,72%的职场员工想在5年内转换职业发展方向(包括转换行业、专业及公司),92%的员工希望晋升至高管职位。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尔铎认为,年轻人流动性和流动意愿比较强,一方面体现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下年轻人普遍的焦虑心态,在一个生活成本高、压力大的环境中,大家希望换工作增加收入。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佟新则认为,如此多的年轻人渴望转行,不单纯是年轻人的个人问题,更重要的是说明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充满不确定性。“渴望寻找更好的工作”代表了年轻人对现有工作不稳定、收入过低的不满。这加剧了人们流动的意愿。她担心,不断流动和跳槽的行为,会使年轻人习惯于这种流动模式。
佟新还表示,这种状况背后,是全球资本运作的结果。资本不断寻找高回报和低风险的运作方式,必然影响相关职业的发展机会,劳动者也随之要承担这一风险。
据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陈曦分析,现在很多全球化公司在中国都设有研发机构,核心技术放在中国的却很少。所以,我国很多技术人员感觉自己只是在做简单重复的工作,没有多少职业成就感,觉得做技术没有地位。加上我们还是“官本位”的社会,人们普遍认同做管理的人“比较牛”,所以年轻人会倾向转到管理、顾问等岗位。
这一判断与之前的民意调查结论一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今年3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8%的受访者感觉年轻人普遍热衷当领导,80.2%的人觉得这是因为当领导会有更大权力和利益,39.5%的人认为专业强的人没有获得足够的经济回报,38.1%的人表示目前专业强的人未受到足够尊重。
收入差距过大,也是造成年轻人期望转岗转行的重要原因。在就业难的大环境下,相当多的应届毕业生认可“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先抢到一个“饭碗”,等工作几年后,就换一份待遇更高的新工作。
智联招聘的调查还显示,员工转换职业方向的前三大原因分别是:追求高薪(32%)、工作与生活平衡(30%)、行业下滑(11%)。
陈曦发现,现在一些年轻人“总想赚快钱,而不是踏实奋斗”。他们在聊天时总会抱怨自己的行业,希望找到体面、高收入的工作。在他看来,这和当前社会资源向少数行业倾斜有很大关系,进入这样的行业意味着可以获得更丰厚的回报,所以大家“挤破头也想进去”。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今年3月进行的调查也证实,97.5%的人认为当前行业收入差距偏大。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曾指出,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垄断行业,其职工数不足全国职工总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
“垄断行业吸纳人员数量有限,年轻人盲目扎堆不符合现实。”刘尔铎提醒,年轻人对市场需求和自己的条件应有清醒的认识,要进行综合评估、慎重抉择。他提到,现在有一些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一心考公务员,无法安心本职工作,白白浪费了青春,也荒废了专业技术。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迟巍建议,年轻人不应轻易放弃自己的专业,也不要轻易改行,因为会损失很多职业积累。政府除了要着力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之外,也要加强就业市场信息公开化、透明化。
迟巍在给年轻人做职业评估时发现,很多年轻人掌握的信息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很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对投行的高薪职业很向往,但并不了解投行的工作性质。它们的员工经常加班到凌晨三四点,那种工作难度和强度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的。
“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培养、鼓励机制也很重要。”赵延涛说,企业管理职位可以招聘专门的人来做,但核心技术的积累却需要很长的过程。企业不能只追求眼前的效益,忽视了给技术人才创造与之相配的薪酬和地位。
赵延涛说,他有一个梦想,我国的专业技术人员,也能像一些发达国家的老工程师一样,在白发苍苍的时候还在做技术,而且受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