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2月08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绩效主义“坑”了我们?

毕诗成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2月08日   02 版)

    最近听到很多牢骚,都指向一个词“KPI”——“关键绩效指标法”,简称“绩效管理”。有牢骚不奇怪,奇怪的是发牢骚的人,各行各业都有。

    有小学老师说,他们学校考核教师光看成绩排名,自己虽不忍心,可也得逼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以前排名靠后没奖金,“现在连绩效工资都没了”;有设计院朋友说,他们单位也搞绩效考核了,本来是个创意产业,现在也靠数量取胜,数量够了一好百好,不够什么都不好,“好在应付谁不会啊”;有一知名医院骨科大夫说,他们医院每年都要有上亿元增幅,每个大夫头上都背着任务,“说实话,有时候说绝对不搞‘过度医疗’也不可能”;甚至有在信访部门工作的政府朋友说,他们也进入绩效时代了,接访、息访数量以及群体性事件数量等都是指标,“好在干久了哪轻哪重都知道”……

    笔者识人不多,上述抱怨却听了不少,而且落点竟惊人相同:应付起来并不难,任谁都有一套办法。这未免让人忧心:难道绩效主义,真的正在各行各业“润物无声”地坑害中国?

    绩效管理的核心思路,是把对绩效的评估简化为对几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将关键指标当做评估员工工作的标准。西方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它有利于提升效率、服务目标。对于素来缺少指标化、数字化思维,更多使用模糊化、人治化管理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剂良药,经过“管理大师”们一通忽悠,开始从企业界向各行各业全面渗透。

    绩效管理,本是由“绩效”和“管理”两个词构成,但在拿来使用的过程中,大家都发挥了便于操作的“绩效”,建构各种指标做硬杠杠,却遮蔽了“管理”,并不懂得通过“管理”理顺绩效背后和之外的问题。结果就是管理僵硬化、冰冷化,劳动者主观能动性降低甚至丧失,有利于指标的就做,甚至不择手段地做,跟考核无关的就不做,油瓶倒在脚下也不扶一把;管理者也有了偷懒的借口,在办公室看看报表就行了,出现矛盾和稀泥,“不是我想怎么样,KPI数字显示……”

    有绩效无管理,这相当于“半拉子绩效管理”,从根源上讲,它是“GDP崇拜”的一个分支,是将复杂的管理数目字简单化。最坑人的地方是,使用者沾沾自喜,以为“引进了当下国际通用最科学的管理模式”,短期的小成绩之后却冒出来更多大问题:因为僵化的绩效,很多团队失去激情;工作方向出现本末倒置;很多人学会了敷衍了事却能取得优异成绩……无奈的是,它已出现“围城效应”:城外的饥渴祈求这剂灵丹妙药,城内的却对药效丧失信心、疑声四起;更无奈的是,经商的、做官的、办学的、开诊所的,都对这个东西很迷信,却对它如何深入完善,缺少关注与耐心。

    几年前,一篇《绩效主义毁了索尼》的文章煞是流行,文章反思了昔日索尼公司僵硬执行绩效管理的“坑爹”之处。当绩效管理从中国企业界散播开来,全面进入不同领域之时,尤其需要管理者们参照和检省:我们正在搞的,是绩效管理,还是绩效主义?

“80后”清华修车匠也有春天
绩效主义“坑”了我们?
抵制校花评选也是一道风景
房产税取代限购令不是可取之道
“公众普遍赞成”不是噱头
4000元罚款是不是一只“小鞋”
让道
微言快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