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2月08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走基层·百姓生活实录

邓老汉要钱记

本报记者 辛明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2月08日   11 版)

    邓元69岁,山西大同人,在北京生活快10年了,最近很憋屈。“我不想受这个气。”老汉大声诉说自己的苦恼。

    几周前,他作了个决定:要和北京的教育系统“说说理”,争取要回小孙子上小学一年级刚交的1.5万元的赞助费。“义务教育怎么能收钱呢?”他愤愤不平。

    10年前,他的儿子在煤矿下岗,来京务工,他也随着过来。儿子很辛苦,白天打工,晚上学习,拿下了北大自考本科学历。2003年,邓老汉的小孙子豆豆(化名)出生,他和老伴成了全职保姆。豆豆出生后,为了上学方便,一家人租住在北京一所大学的家属院。“除了没有户口,这孩子和其他孩子没啥区别。”老汉说。豆豆两岁多的时候,交了赞助费,才上了幼儿园。老汉当时心里不痛快,但还是“忍了”。

    今年9月,豆豆该上小学了。老汉领着豆豆去附近一所小学报了名,一切都还顺利。

    “奇怪”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开学前,孩子们去学校适应环境,都分了班,也领了书,却没人给豆豆安排。家人很纳闷。上学的事就这么抻着,也没人给个说法。

    不久,小学的人找到豆豆爸,悄悄地说:“你们得交点赞助费。”

    “多少钱?”豆豆爸问。

    “一万五。”那人说。豆豆爸没多问,很快交了钱。

    邓老汉觉得蹊跷,向儿子要来收据。这一看,火就上来了。发票的抬头写着“北京市公益事业捐赠统一票据”,接收单位处盖着一个圆章,上面是北京市一个区教育委员会的落款,日期是8月12日。

    老汉脑子里冒出一串问题:义务教育不是免费的吗?咋还交捐赠费?而且,还明码实价地要钱?

    老汉一家人的生活并不是很宽裕。他和老伴有退休工资,为了增加收入,他在一个厂子看大门,每天守着监控器。老伴在不远的车棚看自行车。晚上,老两口住在一个半地下的小房子里。老汉的儿子今年快40岁,在北京某知名大学读在职研究生,边读书边打工。

    交完赞助费,老汉心里很憋屈,忍了两个多月,他坐不住了。他买了本“北京黄页”,开始打电话,准备要回赞助费。

    11月16日,他先给北京市教育部门打电话,随后,他辗转找到区教委。

    对着区教委的工作人员,邓老汉说:“你们的收费是不合理的,国家有规定,义务教育不收费。”

    工作人员的回应也一点不含糊:“我们收的是自愿捐赠的费用。收费依据是捐赠法。”

    老汉急了:“捐赠?那得自愿,我们想捐多少自己说了算,给你300、500都行,为啥就必须是一万五千元。”他执著地认为:既然是自愿的,捐多少钱得双方商量吧。

    结果,对方不再搭理他,显得“很生气”。

    最后,对方告诉他,解决办法是有的,但得“走程序”:让学校写个申请,然后上报到区教委,再把钱退给他。

    邓老汉和儿子商量。家人怕惹麻烦,都劝他“不要闹了”。但是老汉不同意,他就想“讨个说法”。

    等了一周,没有动静,邓老汉再次联系市教育部门。

    市里的工作人员问他:你的目的是什么?

    邓老汉说:第一把赞助费退回来,第二别让孩子失学。

    随后,他又联系了区教委。一位女士接待了他。

    女士说:“你们助学是自愿的。”

    老汉反驳:“不是自愿的。”

    女士说:“怎么证明我们要求你交钱?”

    老汉回应:“不交钱你们不安排我们上学。”

    女士说:“感谢你为区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

    邓老汉强调:“我是‘被自愿的’。”

    对方再次强调,让学校和豆豆的父亲坐下来一起写一个书面报告,交到区教委后再说。

    等了几天,还是没动静。

    12月1日,他第三次找到区教委。

    这次,工作人员干脆地提出一个要求:要拿出不捐款就不让入学的证明。

    “这不是明摆着欺负外地人吗?”邓老汉说,“我怎么拿这个证明?”

    记者致电区教委,工作人员说:北京的小学生入学是划片的,得有北京户口或者符合相关政策才能入学。邓老汉的小孙子可能不符合相关政策。

    邓老汉不服气:“如果不符合政策,怎么报名的时候那么顺利?为啥报完名,再让交赞助费。我的小孙子就在这个院里长大的,居委会、邻居和我们都很熟。我们什么证明都有。”

    不过,他并没有完全失去信心,因为他有过“要钱”的成功案例。2000年,他的儿子下岗,两年没拿到一分钱,老汉买了一堆法律书,准备把单位告上法庭。当时,家人也劝他不要折腾,但老汉不妥协。半年后,劳动仲裁判他赢,工资如数到手。“只要合理合法的事,我相信邪不压正。”老汉说,“必须把钱要回来。”

    “我也知道,放人家嘴里的肉,再让人家吐出来,太难了。”老汉叹气说。但他觉得就算钱要不回来,也得说说理,“外地人在北京的人很多,每年的赞助费是个很大的数目。我身边的外地人都交了赞助费。外地人在北京不容易,你看看那些开小卖铺的,卖水果的,挣个钱多难啊。义务教育就是免费读书。如果大家一起来反映情况,取消赞助费,以后读书的外地孩子就不用掏这个钱了。”

“免费午餐”里有时代需要的最美身影
黄延信:防止农民工身份长期固化
没有门槛的艺术团
邓老汉要钱记
“开除”13名理事
广东试水公务员聘任制 部分“铁饭碗”将被打破
大城市能否放宽农民工进城落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