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展现当代中国魅力的“大厦之门”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综述

本报记者 郑齐家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2月18日   02 版)

    从偏居东南的海岛小城,变为海峡西岸的中心城市;从落后匮乏的弹丸之地,变为文明和谐的美好家园;从昔日的海防前线,变为对台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经历了一次次改革创新,今天的厦门,已迅速崛起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

    经过30年的全面建设,厦门经济特区在探索生产稳健发展、生活富裕安康、生态优美宜人的科学发展模式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厦门特点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路。

    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30年来,厦门变大了,经济特区从湖里工业区的2.5平方公里起步,到1984年扩大到全岛131平方公里,再到2010年扩大到全市1699平方公里。与此同时,1981年至2010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57.95亿元,年平均增长24.4%;城市建成区面积由特区建设初期的38.5平方公里扩展到2010年的230平方公里……

    30年来,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把发展作为解决前进中各种问题的关键。

    统计数据显示,厦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81年的7.41亿元增加到去年的2060.07亿元,年均递增17.4%,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5%。去年,厦门创造出占全省14.0%的生产总值、25.6%的财政收入和52.4%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

    据介绍,厦门99%的一次能源依靠引进,自然禀赋严重不足。从这一实际出发,厦门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陆续出台近20部涉及生态的地方性法规,研发了我国首个“生态文明指标体系”,这使厦门在工业项目急剧增加的情况下,环境品质没有下降。去年,厦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

    厦门农村经济社会也在发生巨大变化。特区建设初期,厦门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近年来,厦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确立了水产、畜牧、蔬菜、水果、花卉五大主导产业。截至去年年底,厦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农业品牌70个。以厦门银鹭集团、惠尔康集团等为代表的农业龙头企业,推动越来越多的农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30年来,厦门经济特区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巨变。”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说,“厦门的城市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日趋明显,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前十位,被世人誉为中国的‘大厦之门’,迅速崛起于海峡西岸。”

    文明宜居的城市

    在“钢琴之岛”鼓浪屿举办家庭音乐会,在“世界最美赛道”环岛路举办国际马拉松赛……在很多人看来,厦门这座连续两届以总评第一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城市,是座“富有人情味的城市”。

    “厦门是台胞进出大陆的主要门户,也是台胞观察大陆的重要窗口,台胞对厦门的印象就是对大陆的第一印象。”于伟国表示,厦门市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取向,努力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30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针对厦门过去地处海防前线,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的状况,首先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加快以交通、信息、电力、燃气、水等基础设施为框架的城市建设步伐。自1981年至去年,厦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57.95亿元。目前,厦门基本实现了“居者有其屋”以及城区“步行500米有绿地、步行15分钟到公园”的目标。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厦门市实施了“蓝天、碧水、绿色、宁静、洁净”环保工程,开展了筼筜湖、西海域和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对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给予高度评价并将其做为示范工程。

    在民生保障重点领域,厦门市在全国走出了几个“率先”——率先推行最低工资标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住房公积金制度;率先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性住房体系;率先推行“全民社保”;率先实现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全覆盖。目前,厦门市60岁以上参保老人每月至少可领200元,远超国内平均水平。

    记者了解到,厦门市去年的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名列全国第一,今年也已顺利通过第三届复查。在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日前颁布的《2011中国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报告》中,厦门位列全国20个“科学发展典范城市”榜首。

    “可以说,厦门经济特区30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生动诠释,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有力印证。”于伟国说。

    两岸交流最亲近的平台

    今年是厦门—金门直航运营10周年。截至今年9月,厦金“小三通”共运送旅客681万人次,占两岸海运直航客流量的近九成。厦门已成为台湾同胞在祖国大陆经贸最活跃、出入最频繁、情感最亲近的前沿平台。

    据于伟国介绍,台湾约3/4的人口祖籍闽南,九成人讲闽南话,闽南文化是台湾地区的主流文化。利用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优势,厦门从两岸交流合作最需要、最现实的渠道平台入手,先行一步,大胆尝试,逐步打开了地方对地方、民间对民间、行业对行业的交流通道。

    为促“三通”,厦门屡创“破冰”之举:率先开辟台湾渔船停靠点,1997年海上货轮直航台湾,2001年厦金“两门对开”……

    目前,厦门是福建省最大的台资企业聚集区和台商密集区,全省4个台商投资区有3个在厦门。不少台湾知名企业纷纷在厦门投资。截至去年年底,厦门市共批准台商投资企业3112个,合同利用台资金额49.80亿美元。

    与此同时,两岸通过共建台交会、海峡论坛、海峡两岸文博会等合作平台,使厦金海域真正实现了由军事对峙向两岸同胞水乳交融的历史性转变。其中,海峡论坛已成功举办3届,共有近3万台湾民众参加,其中80%来自基层,大部分是第一次到大陆。海峡两岸文博会已成功举办4届,今年的文博会签约金额359亿元,参会人数超过1万人,比上届增长129%,其中台湾参展文化企业和机构达349家,比上届增长71%。

    “厦门以其科学发展、和谐进步所迸发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对海峡彼岸产生了最现实、最贴近的说服力和融合力,为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发挥了经济特区应有的作用。”于伟国说。

展现当代中国魅力的“大厦之门”
明年加强民生价格监管
岁末临近用工荒再现
“对照标准答案,能拿一半左右分数”
深圳“清网行动”4273名犯罪嫌疑人归案
北京成立五大文化联盟
“传媒—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举办
江西:开通火灾隐患举报热线
广东:“零点行动”保节日安全
阿克苏:将为43万学生家庭建消防安全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