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2011年度思想学术文化类图书印象——

民国热,党史热,启蒙也热

刘苏里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2月20日   10 版)

    持续不断的“民国热”升级

    与前两年相比,民国热进一步升级,而不是升温。升温指的是数量上,升级指的是深度上。其实升级从去年就开始了。今年出的《蒋介石传》不止一种,《蒋经国传》也在不断印,还有宋美龄的书,陈诚的《回忆录》副标题就叫“台湾建设”。民国热演化为台湾热,很多人的日常读物,相当一部分来自台湾作者,有些人喜欢林文月,有人喜欢朱氏姐妹,再深一点有张大春、唐诺,再严肃一点读龙应台、杨照,等等。学术图书从台湾引进的也不少,今年比较抢眼的,是史学家邢义田的多部作品。

    话题更加丰富。比如,今年既畅销也受到追捧的《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好像是写一个人,一个校长,背后指向的是民国。今年很热的《南渡北归》系列,讲的是那个时代知识人的精神面貌和他们的命运。书的结尾话锋一转,特别讲“离别”那一章,谈到很多人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命运,不忍卒读。他们中的三拨人,一拨留在大陆,一拨去了台湾,一拨漂向海外,命运何其不同。最有意思的是师永刚编的《蒋介石:1887-1975》,一册图文并茂的传记,从制作到整个调门,与以往大有不同。此外,还有《齐世英口述自传》,该书热,与它的话题有关,从中读者可以看出,那一代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是怎么想问题、怎么做选择,以及他们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它还提供了一个观察那个时代的视角,包括一代人的血性。血性意味着勇敢、牺牲,今天的年轻人已经很难理解。

    还有持续的传统文化热、宗教读物热。与往年一样,没更多特点。

    民国热、传统文化热、宗教类图书热都是表面的,背后自有文章。几年前我曾发表文章,谈书籍出版与社会心理脉动的关系。什么叫社会心理脉动?就是那些没有公开说出来的,大家想到一块去但还未形成共振的那些情绪、态度和看法,“脉动”是“热”的前导和基础。几类图书持续热,很能反映社会心理脉动的情形。

    以我观察,这也是人们求变的一个非常隐晦、隐蔽的表达。这两年求变的心理,更直接和显白了。人们想找到一个坐标,原来好像钟情宋代,太远。于是有趣的民国成了人们心仪的对象,虽然它的方方面面被夸大了,甚至掺进许多想象。其实,夸大也好,追慕也好,各有道理。与其说曾经存在一个令人向往的真实时代,不如说每一个夸大者、追慕者追求那样一个时代哪怕是编出来的特质、生活样式和精神面貌。走得更远的,则到宗教那儿找避风港和理想国去了。

    中共党史研究仍保持热度

    此类书今年有杨奎松的新著(《读史求实》)、黄道炫的新著(《中央苏区的革命》),还有杨奎松、王海光、韩钢编的《中国当代史研究》(已出了几辑),主要内容还是中共党史研究,以及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很大规模的修订本再版,都很受关注。对中共党史的研究,在我个人看来,是一种还原历史真相、校正误解的努力。

    “主义之争”异常热闹。去年,笔者有过一段文字,大意是:多年来,官方尝试对意识形态作重新梳理和表述,力图获得绝大多数公众共识,但成效不彰,尚有所期。2012年,是确立未来“大政方针”的重要时机。更重要的是,中国社会在朝向未来的十字路口,已徘徊经年。种种主张,必会趁此出笼,登场亮相;主义之争,势所难挡。此一过程中,不仅考验各路英豪的修辞能力,更考验公众的心态和法眼。长篇大论、高头讲章不会有好的市场,叫好叫座的,一定是英国宪政转型前、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风起云涌、干净利索的小册子。推进宪政改革,强调法治健康,争取公众权利等话题的著述,将是主义之争中的主旋律。这是我当时对2011年出版焦点作出的一个预测。应该说大部分猜对了,今年这方面的书很多,这里只说几本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一开年,106岁的老人周有光出版了《拾贝集》。凡读过《朝闻道集》的读者都知道,这是它的姊妹篇,但反思更锋利也更直接。篇幅小,题目大,非常好读。对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和革命建国历史进行批评和反思。

    今年最有意思的一本书是5月推出来的张木生《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在思想言论界一石激起千层浪。作者表述的核心思想是: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新民主主义才能救中国共产党。作者主张中国应该回到新民主主义发展道路上去,以此为基础发展、建设这个国家。书出版后,我们看到非常罕见的一幕,20多年以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老老少少各派人物登场,最重要的是他们同台登场表演,寻求共识。 

    类似主义之争的书,今年出版、推出的非常多,比如苏伟和杨帆的《重庆模式》,看起来讲重庆,其实背后闪现的是主义之争的影子。还有一本书比较有意思,北方读者不大关注,就是《深圳十大观念》,透过这本书,我似乎嗅出了“广东模式”的味道,十大观念中就有一条,少谈主义,多干实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去年是阐述“中国模式”作品的“出版年”,出版了几部有影响的作品,比如潘维的《中国模式》,甚至还有一些外国人跟着起哄,比如奈斯比特和马丁。今年风向有所转变,虽然还有同题书出版,但影响远不及去年,倒是对中国模式反思甚至批评的书大行其道,这背后也是主义之争。代表作品是丁学良的《辩论“中国模式”》,论战性很强,很有些力量。

    除了上面所说的“主义之争”外,还有两方面的声音,与“主义之争”的声音几乎一样强大。在我看来,它们还是主义之争的弦外之音,一是主张宪政、倡导宪政的声音,一是呼吁启蒙的声音。前者以去年去世的蔡定剑挂帅,今年年初有一本《论道宪法》出版,还有一本书,干脆取名《走向宪政》。11月份出了一本书也跟蔡定剑有关——《每个人都是改革的缔造者:蔡定剑论民主、法治与人权》,干净利落。下半年这类书很多,有李强主编的文集《宪政与秩序》,有高兆明的《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人民出版社甚至还出版了张秋山的《中国宪政百年史纲》。

    启蒙话题也很热

    有两位作者很值得关注,一是从年头热到年尾的资中筠,她的自选集中的《士人风骨》、《坐观天下》、《感时忧伤》甚至《不尽之思》都跟启蒙有关。还有一位是学者许纪霖,他出版了《启蒙如何起死回生》,意思是启蒙死了,但今天怎么样让它死马当活马医,让启蒙“起死回生”。10月份,许纪霖同样话题的书出版——《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起死回生》这本书还有一点无奈,破釜沉舟地喊一嗓子,到了《启蒙与反启蒙》,他已经有了“站起来”的冲动,有把头昂起来的姿态了,正符合他几个月前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读书人站起来》的精神状态。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话题也很热。也是去年年底,我曾预测该类主题书今年将出得多,广受关注。在一篇文章中我写道:中国经济急速扩展,资源需求猛增,与政治社会法治改进之间造成的差距,已引起全世界的共同关注。2010年周边关系空前紧张,不仅是表征或预示后续更大的风暴。换句话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迅速上升为公共话题,随之将带动出版阅读热潮,其实2010年出版的作品,此题已见端倪,比如《海洋史研究》(我所见的第一本关于海洋史的出版物)、《南海问题中的大国因素》、《文明的转型与中国海权》、《C形包围:内忧外患下的中国突围》、《中国政治辩论中的中国外交》、《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变迁》、《如何与美国共处》等作品,但还没有成为风气,远未进入公众阅读视野。2011年,所有重要的周边关系都将为公众所关心,美国、欧盟关系的出版物会大行其道,南美、中亚和非洲各资源国的概况也势必吸引公众眼球。果然,今年这类出版选题特别多。

    比如,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轻松阅读·外国史”丛书,已经出了18种,有《大国之道:船舰与海权》、《世界尽头的发现:大航海时代的欧洲水手》、《哈里发国家的沉浮》等。以哈里发国家为主题的书,这是我所看到的第一本。该套丛书接续出版的数量,远多于已出版的。大套丛书当中,还有“世界历史文库”,不仅出版了《波兰史》、《瑞典史》,甚至还有《苏丹史》、《马来西亚史》,稍加留意,便会惊奇地发现,该套丛书还出版了《地中海史》、《太平洋史》和《大西洋史》。这是我们从前闻所未闻的出版物。

    在上段文字中,我还提到了南美,今年就有一本《赤道之南:巴西的新兴与光芒》,写得非常之好,非常全面,给人新奇之感。还有非洲,长期以来,我们所知道的非洲故事仅是电视小屏幕的画面。无论是卢旺达大屠杀还是索马里海盗、南非的种族隔离对我们来说都只具有符号意义,很抽象。说到底,我们怎么可能真的关心那些个地方?但今年不同了,不止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这在我看来还是很表象,我更愿意积极看待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图书升温更深远的背景,这跟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的国民是一个大国国民或至少已经认识到我们是大国国民有关,与中国的问题已经不简单是中国的问题,中国的任何问题几乎都是世界问题这一认识有关,因此了解自己还不够,还要了解他人,了解周边还不够,我们要了解更远的地方。

    今年有两本书非常特别,一是姆贝基《贫穷的设计师:为什么非洲的资本主义需要改变》,一个是《非洲国》,讲的都是非洲问题。《非洲国》作者在非洲待了15年,他本身是一个历史学家,他讲的人物、事件、地点,岁数大一点的人耳熟能详,但对我们来说,是太久远以前的符号,对这些符号构成的故事有一些固定的程式化的看法。但这本书对人们的看法构成强烈冲击和震动甚至是粉碎。关于非洲独立的故事,独立之后的故事,殖民时代的故事,他的讲法与我们曾经接受的完全不同。我们要了解非洲,这样的书不能不读。

民国热,党史热,启蒙也热
徐刚:还“历史争议人物”一个公道
《子藏》工程首批成果《庄子卷》出版
张爱玲:在心尖上雕刻
书写苦难中的尊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