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杜克里木·米吉提是新疆克州南疆矿山救护队技术员兼小队长。他身边的汉族朋友都亲切地称呼他为阿布杜。
在周围人的眼中,阿布杜是个喜欢“自讨苦吃”的人。
1994年,19岁的阿布杜高中毕业。“我的父亲老米吉提是喀什矿区的一名采煤工。毕业后,我成了他的同行。”他回忆道。在当地人眼中,这是一份稳定工作。但在阿布杜的心里,却藏着另一个梦想。
“我想当一名矿山救护员。”他说,“每当矿区发生事故、灾害时,救护员永远都在第一线。我觉得这份工作神圣而有挑战性。”当时,他做梦都想穿上救护员橘黄色的战斗服。
但家人和朋友并不支持他。
矿山救护属于特种作业项目,要求从业者在矿山发生灾害时,能迅速赶赴灾区现场抢救人员和处理灾害。这一职业时常需要直面重大危害。谁愿意自己的亲人身处危险一线?得知儿子想“改行”后,老米吉提坚决反对。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阿布杜的坚持。瞒着父亲,阿布杜悄悄朝着目标迈进。
“矿山救护对从业者的技能要求很高。我只有取得了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才能上岗。”他说,“于是,我就抓紧一切空闲时间学习理论、练习技术。”不久后,阿布杜便熟练掌握了瓦斯检定器、自动苏生器等多种常用救生设备的操作技巧。
1997年,阿布杜考入了疆南电力有限公司矿山救护队,正式“转型”为一名矿山救护员。进入这一领域后,阿布杜切身感受到:书本中描绘的危险场面,时刻可能出现在的身边。瓦斯爆炸、火灾、煤尘爆炸……这些距离平常生活十分遥远的危险元素,却是阿布杜时常面对的工作现场。
1998年4月中旬,阿布杜迎来了第一场历练。当时,一处矿井发生了严重的坍塌事故。数名矿工被困在瓦斯浓度超标的巷道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接到任务后,阿布杜和队友迅速整装出发。
井下,救护员们小心翼翼地前行。阿布杜也绷紧了神经,时刻记录并监测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各项指标。“有毒气体的浓度随时都会超标,我一刻也不能放松警惕。”他回忆道。
就这样,救护员们艰难而缓慢地前行了350米。“在那里我们终于发现了3名等待援救的遇险人员。其中一人已经奄奄一息了,另外两人也被砸伤”。已经筋疲力尽的阿布杜和队友们迅速将伤员抬上担架,转移至安全地点。
事后,阿布杜才得知:当时巷道内已经释放出了大量有害气体。正是在这样危机的状况下,阿布杜和队友们在井下进行了长达1.5小时的救援工作。
“第一次的救护工作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场的残酷和危急远远超出我的想象。这也让我明白:我们的工作就是在和时间、生命赛跑。”他说。
阿布杜的突出表现很快为自己赢得了新机遇。
2000年,新疆矿山救护基地到全疆各地矿山救护队选拔人才。被选中者将前往乌鲁木齐接受为期5年的“优秀矿山救护员”系统培训。经过层层筛选,最终4名选手胜出。阿布杜就是其中一个。那5年间,阿布杜还自费在夜大学习了汉语。
5年之后,再次回到原矿山救护队上,阿布杜成了救护队小队长。正是这一年,阿布杜经历了又一次重大考验。
2005年7月,阜康神龙煤矿发生了“7·11”瓦斯爆炸事故。这起事故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最大的一起矿难事故。当日凌晨,阿布杜便和180多名救护队队员赶到事故现场。
救援工作异常艰难。救护队员们小心翼翼地稳步推进。“进入斜井1000米时,我们发现了一个工作面。继续前行,我们发现了14名遇难矿工。”他说。
随后,救护队又陆续找到了12名遇难矿工。在行进至3000米时,队员们已经连续工作达3小时之久。强忍着劳累和疲乏,阿布杜和队友们一边恢复通风,一边将遇难遇险人员转移至安全地带。14个小时后,阿布杜和队友们终于圆满完成了抢险任务。
“井下工人都是我的兄弟。我希望自己的救护技术能够更加高明,保护每一个遇险者。”他说。
自1997年初入矿山救护队以来,阿布杜已先后参加过50多次各类事故抢险救灾工作,挽救了多位矿工的生命。他个人也先后荣获自治区矿山救护基地先进个人、开发建设新疆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
从采煤工人改行为矿山救护队员,从喀什矿区转战乌鲁木齐市中心,从一名普通的矿工之子到全国杰出青年技师——在36年的人生中,阿布杜从未停止转变。“总有人问我:放着安稳日子不过,为什么要自讨苦吃?”他说,“我只知道自己喜欢这份工作。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
阿布杜·微寄语
如果我的“自讨苦吃”能够挽救更多生命,我会觉得自己活得很有价值。每个职业都会面临困难。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坚持下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