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年度人物评选中那些瞬间感动

冯雪梅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2月21日   01 版)

    年底,照例有各种各样的年度人物评选。评选出来的人物,通常都有杰出的成就,感人的事迹。人们寄望通过评选凝聚一种精神,让奋斗、向上乃至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得以传承。

    原先的评奖,多半具有官方性质,对获奖者而言,不仅是殊荣,还具有某种政治待遇的意味。这些年,更多的民间评选参与其间,即便一些官方性质的评选,也运用网络等工具,吸引民众参与。以民间方式推出的“草根英雄”,也正在成为“主流叙事”的重要补充。

    当年度人物的评选日渐增多,并逐渐成为常态之时,困惑也随之产生:评选的意义何在?总结起来并不难,或许可以《感动中国》10年的评选做概括——寻找这样一群人:不论他们有怎样的身份、背景、经历,不管是曾经见诸媒体,还是不为人知,只要他们的所作所为在过去的一年里,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中国。他们共同的特质应该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的确,这种力量不可或缺。它支撑着我们这个社会美好向上,给人以鼓舞和激励,温暖冷漠,消除隔阂。那些获奖者的故事,也都曾令人为之动容——年度人物评选颁奖会上,有多少激情澎湃,又有多少热泪流淌?

    可是,我们想要的意义似乎并不止于此。如果一种感动只在瞬间,或者积聚于某个时刻集中爆发,它的持久性与影响力又何在?若问过去十年里,我们能记得几个感动中国的人物或者“草根英雄”,答案可能令人失望。

    遗忘是人的本性,或许也是此类评选逃不脱的宿命。当众多的评选蜂拥而至,众多的年度人物汇聚一起,而他们又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缺少必然关联,有时可能还是应景与作秀,瞬间的感动和倾听之后,便是遗忘。

    这与评选所期望的效果相背离。社会需要一种以榜样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即便是在开放、多元化的时代,对另类、不同、异己的包容,以及对个性,包括个人选择的尊重,都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这并不代表没有基本共识和普适价值。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的评选,各种年度人物所传递的,正是这样一些代表社会共同认知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困惑在于,需要传承的主流价值,如何被公众所接受?也就是,瞬间的感动如何不被遗忘,而内化为某种行为准则!

    以此考量年度人物评选,当有所反思。

    评选的功利性。高尚光环遮蔽下的私欲与功利,在摧毁美好的同时,也放大微小的丑恶。当人们对评选心存戒备、不无质疑,它就只可能是一场热闹的秀,无法承载其想要表达的价值和意义。

    人物的真实可信。榜样通常与圣人和完人画等号,他们的饱满高大拉开了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人们可以景仰可以感动,却敬而远之。以往一些官方评选中,不乏完美无缺的典型塑造,实际已让人产生逆反与抗拒,这也是网络“草根英雄”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英雄”故事的讲述中,又不时被曝出“失真”。这些完美和虚假,摧毁着人们的信任,欺骗之下,何来感动?

    教化的润物无声。寄望社会环境能因年度人物的出现而发生根本改变,几无可能,类似的道德宣教也不会立竿见影。不管是舆论的倡导者还是普通民众,当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韧性。 

胡锦涛赴朝鲜驻华使馆吊唁金正日逝世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努力开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局面
长春团组织服务民生放异彩
“猎鹰战役”立体化围剿票贩子
广元乡镇团委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年度人物评选中那些瞬间感动
废品收购站的浪漫婚礼
团圆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