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超过一半的农民希望国家征用土地,其唯一要求是得到合理补偿。(《华商报》12月21日)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郑风田教授指出,之所以过半农民希望国家征地,主要是因为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地租收入差距。同样一块地,从事农业生产或者“种楼”、搞工业,其收入相差数百倍、上万倍,甚至几十万倍。
在如此巨大的利差面前,不少农民世世代代对于土地的感情正在淡化,于是撂荒外出打工、一颗“农”心两种准备者大有其人。而现实中与征地方所进行的抗争,大多并非保护耕地之争,而是征地中的利益之争。在此语境下,甚至于为农民和土地维权者也不一定受待见。郑风田教授就举例说,两年前那位在上海工作的河南灵宝籍小伙子,因上网反映家乡土地被非法征用而遭通缉,经媒体曝光后,当地的工业项目中止,被征土地保住了。但这个小伙子不仅没有被家乡人当做英雄,反而无颜见江东父老,因为工业项目被他搞黄了,快要到手的各种补偿款没有了,这令家乡父老很是愤怒。
正如郑教授所指出的,盼望耕地被征用并非个案,而是绝大多数农民的呼声。这里面有农业的地位问题,有农民在工业化、城市化变局面前的迷惘,也有农民面对多元利益格局的理智抉择。但显然,也让我们看到了农民在征地问题上的决绝。有了城市居民的待遇、有了较高的补偿,谁还愿意风吹日晒肩挑背驮?过半农民盼望征地,这让我们看到农民的土地情结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又有谁不盼望征地呢?地方政府不是迫切盼望么?有了征地行为,就有了政府收益,就有了工商业投入,就有了GDP和财政收入,就有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大手笔和大政绩,还有哪一位主政一方的地方官员不是朝思暮想着一大片又一大片的农地变成“项目用地”呢?投资商对于土地的垂涎更是无孔不入无所不用其极,想尽办法多圈地,使出浑身解数用更低的价格购地,这不正是某些企业家成功的不二法门吗?
过去我们曾片面地认为,农民是保护和死守土地的中坚力量,现在看来并不完全如此——盼望征地俨然成为农民、地方政府、投资商的一大共识,这样的情形堪称诡谲。不免令人再次替那个摇摇欲坠的18亿亩耕地红线捏一把汗。如果耕地保护只寄希望于地方政府履责、寄希望于农民对土地的传统感情,恐怕是打错了算盘。
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恐怕还得跳出通过对耕地的消化这一不良路径,也就是一般的工业化、城市化路径来寻找良策。如何既守住青山绿水、守住18亿亩良田,又让农民对自身收益、对农村自身的现代化满意,这才是解决“盼望征地”难题不得不另辟的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