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2011:“公共焦虑”催生社会管理新思路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陈芳 王攀 叶前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2月22日   05 版)

    2011年,雾霾天气击中民众的“污染焦虑”;食品行业的新国标制订引起人们“食品安全焦虑”;“郭美美”事件和“河南宋基会”事件引发“公益焦虑”;“限堵令”与“出行难”带来“拥堵焦虑”……

    这些纠结与争议的背后,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心态——“公共焦虑”。种种焦虑背后,是广大公众对公共事务决策更加科学、民主和透明的强烈期盼,发出的是我国社会管理创新亟须向深层次迈进的强烈信号。

    “公共焦虑”频发折射社会管理之痛

    仅仅几天,“PM2.5”这个环保领域的专业术语变得人尽皆知。“雾天不等于污染天”,北京空气质量“现在与以前比有进步”——有关部门的回应,在网上引来广泛讨论。同样的大雾天,有人看重宏观数据统计,有人突出微观污染感受。民众“焦虑”的背后,公共部门应该怎样有效沟通,才能得到普遍认同?

    在诸多知名品牌速冻水饺陷落“金黄色葡萄球菌门”后,新版速冻面米制品国标中将这一项目从“不得检出”改成“限量检出”;生乳新国标中,蛋白质含量变为下降,每毫升中菌落总数标准提升……关乎消费者健康安全的新国标,到底是“进步”还是“开倒车”,谁来化解公众的食品“标准焦虑”?

    因为“郭美美”事件、“河南宋基会”事件的影响,公众对部分慈善机构、公益性事业的不信任感不断加强。连日来,多个省市的血液储备纷纷告急。献血率走低的背后,大众“担心血液被牟利”的看法占据相当比例。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纷纷出台各种“限车令”的同时,出行难问题没有根本改善,在拥堵的道路和拥挤的公交间,大家每天都要做“艰难的决定”……

    密集出现的“焦虑”牵涉诸多领域,引发争议之强、对政府部门公共决策的冲击力度之大,是空前的。“可以说,整个社会都在不同层面上感受到了‘公共焦虑’之痛。”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理事郭巍青说,这也是我国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管理“阵痛”,这是发展必须要跨过的障碍。

    中央党校研究员曾业松认为:“‘公共焦虑’的蔓延,表明作为社会情绪稳定器的公信力出现了问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公共决策环境恶化,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的社会管理能力被不断削弱,最终政府公信力和公众权益也会受到损害。”

    “公共责任”意识增强提升“公共决策”期待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慈善、环保、食品安全等公共事务的关注度大幅提高。这既是“公共责任”意识的增强,也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助推器”。

    专家分析认为,转型期的社会中,群众权利意识增强,也变得更“敏感”,会用比过去更高的标准去衡量干部和政府。而表达渠道增多,舆论场域变化,也容易让某些诉求迅速“发酵”。这些资源用好了,公共治理工作的正面效应会倍增;而处理不好,负面效应同样不可小视。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岳经纶表示:“‘公共焦虑’的特点,是责任主体的多元化,相关事务不仅依赖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的决策与管理、服务,也要求每个参与其间的公众个人发挥作用。”

    “天气一变差,有关部门就被指责得一塌糊涂,说报的指标是骗人的。”北京一位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无奈地说,“城市的污染排放这么大,为何不想想,我们每辆车、每个人也可能是污染的‘贡献者’呢?”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我国公共事件信息“供给”不足,而百姓的“诉求”却在与日俱增。这使得当前的公共治理工作,有一个“开放的边界”,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寻找与群众交流沟通的共同语言,这些,是深刻变化的时代对公共治理工作提出的全新要求。  

    部分领域公共决策的不广泛,成为“公共焦虑”的主要原因。曾业松说:“公共决策的核心在于公共参与,不能让公众在决策过程中有‘被代表’的感觉。决策的参与面小,就会导致公众对决策结果不买账、不认可。”      

    公共决策过程中的不透明,也容易引发“公共焦虑”。回顾今年一些热点事件,可以看到一些政府部门和相关公共机构,决策程序仍是“信息单项发布”,对公众的疑虑和意见缺乏反馈机制。“在以乳业标准为代表的一些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制定过程中,就反复有声音认为公众参与是‘走过场’。”郭巍青说。

    公共决策的不尽科学,直接刺激了焦虑的发生。曾业松认为,微博、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让公众有了更多更主动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但有些机构、官员仍习惯于“捂”“瞒”的应对策略,导致公共决策机制陷入被动。

    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给“公共焦虑”安上“减压阀”

    “公共焦虑”的产生,与社会经济发展进步密不可分,考验的是公共决策能力。

    郭巍青说:“在社会管理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树立社会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只有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律、互律作用,才能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合力。”

    值得注意的是,“公共焦虑”之痛已经在促使一些领域产生新的公共治理思路。

    面对纷繁复杂的公众利益诉求,2011年,我国各地涌现出数万个“官号”的政务微博群体,受到公众关注,能够及时回应热点和社会关切,探索建立放手让公众参与的公共决策模式,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成为共识。

    以深圳为例,这座城市在举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没有采取强制性限行,而是鼓励市民“自愿申报停驶”。事实证明,这种放手赋予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公共治理思路,赢得了民心民意,短短十多天里,全市主动申报停驶的机动车逾43万辆,为一座城市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服务。只有让公众真正参与到决策过程中,他们才能增强对公共决策结果的信任感,切实认识到自己的权益和责任,既维护应有的公共利益,也不一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才能真正打消因公共资源、公共空间使用和分配不合理导致的‘公共焦虑’。”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说。  

    化解焦虑,还应当探索推进新的公共信息交流模式。专家认为,在公共事务领域,政府部门应将信息发布模式从以往自上而下的“决定-宣布”模式,转化为多渠道、多层次的“反馈-协商”模式。只有畅通公共信息通道,加强公众“社会心态”建设,才是“公共焦虑”最有效的“减压阀”。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

成都药商质疑软件公司垄断高收费
药价如何回归正常轨道
2011:“公共焦虑”催生社会管理新思路
京津冀明年率先监测PM2.5
国家药监局担忧基层监管力量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