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围观改变中国。一张照片,三言两语,几秒之间,一件事就可以通过微博,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进而成为备受关注的公众事件。网络的方便快捷,让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以微博为代表的民意表达,对社会乃至政治生活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微博问政”随之成为舆论生态的重要特征。
这对推动社会进步多有裨益。微博问政的优劣,取决于民众的“微”表达,能否与管理层的意见形成良好的沟通与互动,从而达成共识。当“自媒体”便利地实现着公民的表达权、监督权时,如何与之对话,便是新课题。
网络时代,信息前所未有地公开,传统的屏蔽手段已然失去效力,管理者不再是唯一、权威的发布者。不管是法律的制定,还是政策的出台,也都不可能由管理部门单方面说了算,而必然经历征求民意,甚至“讨价还价”的过程,很难做到一锤定音、异口同声,这必然加大沟通的难度。
一种正在进行的“对话”尝试,是各种各样政务微博的开通。不久前发布的首份政务微博报告称,目前全国已有各类政务微博近两万个。这些政务微博,在信息公开、网络的对话与交流中,逐渐发挥作用。
今年11月,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小区一名精神病人在家打开煤气自杀,导致爆燃,造成人员伤亡,政务微博——“平安北京”在一小时之内迅速发布情况说明,及时避免了谣言和猜测。目前,该微博已拥有220多万粉丝,发布各类资讯6200多条,收到网民评论留言16万多条,回答网民咨询两万多件。
相比于个人微博的数量及影响力,政务微博尚有不少需要改进之处。如同政务微博报告所指出的,部分政务微博成为“僵尸”,几个月不更新或只有“三分钟热度”;沿用传统的“宣传思维”,互动性不足,对网民诉求敷衍,或者干脆直接关闭评论和私信功能;言辞不当,出现“雷语”、“悍语”和“官话套话”……
弥补这些缺陷,需要观念的变革。管理部门与民众之间,不再是管理与被管理、教导与被教导、接受与被接受的单向关系;管理者不再掌握绝对话语权,也不可能简单地“操控”民众。网络上,没有信息的垄断权,也不存在唯一的发布者和解释者,如果不习惯交流和互动,不接受质询,注定失去“听众”。唯有真诚相对,宽容以待,不居高临下,不敷衍了事,才能平等对话。
政务微博的作用,不只在提供信息和服务,更在促进交流、达成共识。不管是民众还是管理者,都希望我们的社会走向美好和进步,对于现实中诸多弊端,遮掩、逃避、责骂都非解决之道。于管理者而言,接受质疑、批评是职责所在,对指责当存理解、包容之心;于民众而言,不管是参与还是旁观,都当持理性态度。
如此,表达才有听众,批评才有意义,“微”力量才能凝聚共识,影响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