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热衷当领导的生态难孕一流技工

禾刀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2月28日   02 版)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对2525人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终身职业培训制度获得了81.8%受访者的支持,调查中,35.6%的人从未参加过职业培训,多达82.5%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加这类培训。(中国青年报12月27日)

    加强职业培训,这是孕育一流技工,继而生产一流产品的必备条件。相对于职业培训的高度稀缺,另一个尴尬的事实却是,浸入全社会“骨髓”的膜拜领导之风,无异于“掐断”了一流技工不断成长的链条。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今年3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8%的受访者感觉年轻人普遍热衷于当领导,80.2%的人觉得这是因为当领导会有更大权力和利益。(中国青年报12月1日)

    技术狂人乔布斯在工作中不乏抱怨,比如曾经苛刻于一个图标的颜色,但他将这样的“不满”,“变本加厉”地倾泄到创新之中,而不是机心于处理与领导的关系,终得以成就苹果公司的辉煌。相比之下,国内年轻人对技术的厌倦,不排除有社会性浮燥的大气候,更深层次则在于,职场尊严难以得到有效彰显,尤其在领导威权面前,技术总是不自觉地屈居“老二”的尴尬地位。即便是再专业的问题,专家、学者往往难以作主,再外行的领导只要一拍板,专家、学者就不得不提着领导定调的“鞋”,想方设法地寻找依据的“脚”,想不蹩脚都难。

    实际上,越是那些跨国公司的职场,事关竞争核心的技术岗位,往往更易得到尊重。有位“海龟”在回忆跨国公司任职经历时就曾提到,专业人做专业事,这是跨国企业的共性文化。世界上之所以会有苹果、谷歌这样的创新传奇,是因为在这些企业里,技术狂人可以按照专业知识要求,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而又快乐地发挥,根本不必费神地揣摩领导心思。另一方面,技术岗位极具激励效应的成长机制,使得技术岗位者的薪资收入甚至比领导还高,自然不必仰领导鼻息。相比之下,国内职场中的技术人才常常感到一种无奈的憋闷,既因领导的权力太大,更因为一些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屡见不鲜,且乐此不疲。

    职场人士常常只能在职位上寻找尊严,这种尊严至少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劳动成果会否得到应有尊重,二是劳动成果是否发挥最大效益。从收入上看,国内大多单位缺乏包容技术岗位薪资超越领导这样的收入分配理念。技术人才的薪资增长,除了改走仕途,再就只能剩下评职称这条羊肠幽径。然而,熬职称也并非真就是单纯地取决于学识能力,往往又得靠论文靠年限靠资历甚至还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从工作关系上看,就算技术再过硬,技术人才夜以继日的矢志努力,有时候却抵不上领导一时兴起的拍脑袋决策,自然难言什么成就和尊严。

    年轻人感觉做技术没地位,是因为相比之下,当领导太有尊严了——收入高且权力大,尽管并非全能,实际上却又无所不能。总之,技术地位能否回归,取决于权力如何祛魅。试想,一个国家如果技术的应有地位得不到充分尊重,创新又怎会受到尊敬,山寨与克隆现象的泛滥又怎不甚嚣尘上?

分享到:
热衷当领导的生态难孕一流技工
缺德广告,社会文化的一道伤口
新闻变传闻,岂能零责任
培养合格公民是世界公民的前提
调控成果不能前功尽弃
雷人调研报告要谨慎发布
莫把收藏的价值仅仅盯着获利
联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