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樊未晨)“人们在期待着教育能够创造经济奇迹,教育能够使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唯独忽略了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幸福与成就。”日前,在“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巡视员、教育部课程与教材中心原主任朱慕菊认为当前的教育存在着升学率崇拜现象,而这种不良竞争体现在体制层面、政策层面、管理制度层面、措施层面,“扭转不良竞争,需要政府系统介入、系统解决。”
朱慕菊指出,人们的目光聚焦在GDP的指标上,聚焦在升学率的指标上。成人世界对今天学生们不健康、不快乐的生活既焦虑又司空见惯,甚至认为牺牲今天的健康与快乐,求得所谓未来的幸福是必然的代价。
“升学率的内涵只剩下了分数,导致不能用分数衡量的重要教育价值,如健康、道德、人格、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快乐等都被忽略。”朱慕菊说。
朱慕菊介绍,2009年教育部在全国选取了140个样本县(市、区),对4.5万名三年级学生和5.2万名八年级学生进行了测试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普遍学业压力较大。
调查显示,31%的三年级学生睡眠时间少于8个小时,八年级的比例为77%;1/4的三年级学生每周补课时间超过3个小时,八年级的比例则达到42%。
虽然孩子们的很多时间都被学习占用了,但是他们“越学越担心自己不行”。调查显示39%的三年级学生每次考试总担心自己考不好,52%的八年级学生“常常”和“总是”担心自己考不好;50%的三年级学生对学校公布成绩和名次“比较有压力”和“非常有压力”,八年级学生的该项比例为76%。
朱慕菊指出,“我国高考招生制度、中考招生制度都属于选拔、淘汰制。”这一体制的竞争性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政府部门对教育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和学校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
“要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其实是大有可为的。”朱慕菊说,首先各级政府要建立明确详细的教育质量政绩标准;其次要淡化竞争性教育政策,建立绿色教育质量指标的评价体系;同时要规范、治理以升学率为导向的教育管理制度,向社会大力宣传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确立具有权威性的价值导向;最后,还要建立全社会对政府保护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责任的监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