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贺卡信札传温情

大援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2月29日   05 版)

    书信在过去被称为手札、信札、尺牍。札,就是木片的意思,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人把竹或木制成尺把长,用来传递消息,因此旧时也有尺素、尺函、尺笺等多种叫法,其中以“尺牍”一词用得最早也最多。在公共邮局出现之前,百姓的信札是请人捎带的,因而“信”也有“凭据”的意思。不知发展到何时,出门见客带一点礼品,也和“信”搭上关系,被称为“手信”。这种叫法,如今在澳门还保存着,“手信店”也成了澳门旅游的一道风景。

    书信的作用是沟通。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书信在民间的作用,主要是报平安、话思念、送消息,因而都很简短,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人讨论明信片的发明,应归之于18世纪的德国,但如果从广义上看,似乎还应该在中国。纸张发明以后,信的内容也增多,同是报平安、话思念、送消息,但写得有血有肉、情重意浓,成为联络沟通感情的一种工具。中国古代还有一类书信,是长辈对晚辈的劝勉训诫,如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都代代相传,脍炙人口。成为书信的一种别体。

    书信也表现出中西文化的不同,一般来说,中国重叙情,西土重叙事。但也有一种例外,就是“情书”,它发端于西土,后来也成为书信的一种别体。

    由于历史的原因,书信的发展自然形成了手写的传统。因此在旧体书信用语中,就有“字”(如“父字”)、手示、手书、手启、手教等字样。因为在亲手所写的字里行间,渗透出情感、美感、墨香、书香,呈现出独特的韵味。例如书法史上的名作、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仅28个字,但有心情、有亲情、有叙事、有背景,是一篇难得的同时表现出情感、美感、墨香、书香的作品,是一件古代书札的绝品。

    中国的书信不仅重情感,在旧时代也是处世的重要手段。因此,写信的格式非常讲究,唐五代时期称为“书仪”。20世纪出土的敦煌文献中,有唐五代时期的书仪60多种、140余卷。例如有所谓“公私平式”,即书写时另起一行顶格(平),和另起一行空格(阙)的规定。中国旧时书信有所谓“抬头”(另起一行抬高一字或两字)和“平出”(另起一行而与前一行平行)的写法,大约源于此。还有开头结尾的格式和专门用语,看起来虽然繁琐,读起来却有特别味道。这些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早已经不使用,大多几近乎失传了,好在有书可查。

    上世纪20至40年代,坊间此类图书不少,例如上海世界书局的《学生新尺牍》就是一个不错的范本。我见到的1943年10月版,已经是第19版,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社会需要。上海文明书局1922年出版过线装石印本《近代十大家尺牍》,该书局1927年还出版过王文濡所编《历代名家尺牍》,从周秦两汉一直到明朝,一共编了6册。要了解古代的书信,这些书都成为重要媒介。只不过我们今天已经把这些当做了解文化变迁的资料,历经10年浩劫,一般的图书馆,怕也不大容易找得到了。

    书信这种形式,在当今“信息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是通过“手写——贴邮票——放邮箱(或送邮局)——邮递员递送”的人工方式,变成了“足不出户——手敲键盘——太空传播”的“E”方式。我突然忽发滑稽的奇想,作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在他著名的物理学公式E=MC&sup2中,是否已经蕴藏“E”方式=Memory Cancel的相关隐喻呢?

    过去的信在“地”上走,现在的信在“天”上行,这种变化,真可谓“地覆天翻”。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所得所失,大可研究。它影响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人际关系、情感与心理、文化传播,颇值得注意。 

    记得几年前在网上看到过“抢救民间家书”活动,觉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社会文化活动。但回归手写书札与贺卡明信片,不也同样有意义吗?让我们自己动手,写一张简单的贺卡或明信片,找到人们心中的美好世界。

分享到:
“最牛开发商”伪造政府公文办证竟遇“一路绿灯”
贺卡文化与人文回归
明信片 旅人的寄托和依恋
贺卡信札传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