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择校热催生竞赛经济 国家教育规划难落实

媒体报道称“希望杯”数学竞赛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韩妹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2月30日   02 版)

    漫画:朱慧卿

    如今,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种竞赛活动越来越多,“竞赛热”持续升温,惹人关注。

    据青岛《城市信报》不久前报道,随着家长对孩子教育投入越来越大,不少人盯上了“竞赛”这块“肥肉”。现在除了全国性的竞赛,各地举办的竞赛也五花八门,而且举办方往往是各种商业公司。他们看中的,就是竞赛带来的利益。

    该报道还指出,一名业内人士透露,一场竞赛,参赛学生的报名费并不高,只有四五十元甚至二三十元。但只要宣传做得好,不愁没学生报名。只要孩子感兴趣,家长通常会支持。一场比赛下来,有一两千个学生报名很正常,仅报名费就是几万元的收入。

    近期,北京市教委下发《关于禁止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通知》,公开批评“希望杯”北京地区赛事组织者的两大违规行为:一是组委会以举办“希望杯”数学竞赛的名义,与部分学校联合面向中小学生组织学科竞赛,收取报名费,并向学校承诺如果鼓励更多学生报名,将按比例返还报名费;二是组委会向学生承诺,如果竞赛成绩好,可以向示范校推荐入学。

    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认为,“希望杯”数学竞赛只是“竞赛经济”的冰山一角。

    《楚天都市报》曾报道,仅武汉市每年举行的数学竞赛就多达8项,包括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全国希望杯数学邀请赛、全国学用杯数学大赛等。加上其他科目的竞赛,一年下来有多少竞赛可想而知。

    《新京报》不久前报道称,林林总总的竞赛,收费越来越高,总量非常惊人,仅“希望杯”全国数学竞赛,到2009年举办第20届时,参赛中学生累计已近2000万名。2000万名学生的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等等,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竞赛产业链”。

    教育部部长助理吴德刚曾在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不得将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然而,《东方早报》近日的报道显示,上海市教委刚宣布撤销“上海市通用外语水平等级考试办公室”,这一机构的官方网站就贴出“更名通知”,声明改名后考试继续进行。那些针对这一考试的培训机构也表示,考试仍然会考。

    那么,为何流行多年的“考证热”依旧高烧难退,禁而不止?一个显而易见的重要原因,就是当前不少地方的优势教育资源配置仍处于“僧多粥少”的窘境。家长普遍望子成龙,希望通过竞赛竞争进入更好的学校。重点学校为了争取更优质的生源,也愿意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各类竞赛中的优胜学生。

    据青岛《城市信报》11月30日报道,青岛市教育局表示,如今无论是小升初还是初升高,都没有任何加分政策。只是,在初中升高中的过程中,有的学校会在指标生、直升生等特殊生源的招收过程中,把学生的竞赛证书等奖励当成是一种参考。

    据《北京晨报》11月25日报道,“希望杯”数学竞赛与“华杯赛”、“迎春杯”、“走美杯”并称为小学四大杯赛,在很多家长眼中仍是“小升初”颇具含金量的“敲门砖”。

    有人说,“竞赛经济”背后的驱动力来自“择校热”,是当前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产物。

    河南省教科所研究员徐万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教育部门治理“竞赛热”、“择校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这就要求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缩小校际差异,让择校与竞赛没有功利性的生存空间。

分享到:
择校热催生竞赛经济 国家教育规划难落实
52.2%的人感觉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学术研究变成“提款机” 大学青年教师怎么啦
59%的人支持文科生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