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1月0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普通一兵十八载磨砺成航天专家

——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测控站士官马金永

宗兆盾 马杰 尚春雅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1月03日   01 版)

    从初中生到“航天测控专家”,从打工仔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测控站士官马金永用精彩的人生履历告诉人们:一名士兵的能量有多大。

    入伍18年,马金永参加了70余次航天发射和重大科研试验任务,主持和参与完成16项科研课题,7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先后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并荣获全国青年“五四”奖章。

    “不怕底子薄,就怕脑子懒”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三大航天发射中心之一,主要承担太阳同步轨道、极地轨道航天器发射和多种重点装备的科研试验任务。

    马金永从士官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测量控制站,担任时统部门操作手。所谓时统,就是为航天发射测控精确授时、统一步调的部门。如果时间系统出现紊乱,哪怕是百万分之一秒的误差,也会导致火箭不能正常发射、卫星不能准确入轨。

    走进航天发射中心,踏上航天测控岗位,马金永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可上岗第一天他就“傻了眼”——时统设备像一排靠墙而立的大衣柜,各种按钮、信号灯密密麻麻;操作规程、技术说明书比词典还要厚;室里30多个科技干部,个个都是研究生、本科生。

    马金永入伍时只有初中文化,尽管在士官学校学了一些航天测控方面的基本理论,但是面对庞大复杂的设备和航天发射中的各种突发状况,他感觉着实难以应付。

    那段时间,马金永既迷茫又失落。家人来电问他在单位干得咋样,他每次都说挺好。其实他心里清楚,除了搬搬设备扫扫地,专业上的事儿他基本搭不上话,插不上手。

    有一次,父亲在电话里听出了端倪,劝他说:“庄稼人有句话,人勤地不懒,只要舍得下功夫,瘦田也有好收成。”挂上电话,马金永狠狠抽了自己一巴掌,心说:“自己不笨也不傻,别人看书看一遍,我就看十遍;别人操作练一回,我就练五回。只要肯下苦工夫,一定能把专业搞上去。”

    于是,他从学习操作规程和设备说明书开始,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对照,一个按钮一个按钮摸索,一个参数一个参数背。为了挤时间,他每天坚持早起一小时、晚睡一小时、中午不休息。他还给自己画了张课程表,贴在床头上,每天不完成学习计划绝不睡觉。技术干部操作、维护设备,讨论技术问题,他就在旁边端茶倒水,认真听、认真记,仔细看他们的操作动作。

    为了攻克设备电路这个“拦路虎”,马金永主动申请担任机房值班员,连续20多天把自己关在机房,熟悉元器件性能,研究工作机理,反复测试数据、绘制电路,光画的图纸就装了半麻袋,连做梦都梦到元器件、电路图。

    就是靠着这种笨功夫,马金永将一张张电路图刻进脑海,上千个符号烂熟于心,闭着眼睛也能找到每个元器件的位置。仅半年时间,他就通过比武竞赛,当上了时统专业负责人。

    两年后,马金永被交流到数据传输岗位工作。这是航天发射各系统数据交换的中枢,承担着30多个方向、60多条信道的数据交换工作,有300多个技术参数需要熟记,而且许多设备是引进产品,说明书、操作命令都是英文版。

    英语底子差,马金永就从基本语法和专业词汇学起,强迫自己每天背20个单词、记20个参数、译20个句子。半年后,他不仅能熟练使用这些进口设备,还把500多页的说明书翻译成了中文,这本小册子现在已成为测控通信岗位操作手培训的通用教材。

    近些年,由于任务需要,马金永先后13次调整工作岗位,岗岗出色,他先后攻读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管理两个专业的36门课程,取得了1个大专、两个本科学历和工学学士学位,通过了网络管理员、仓库电工等5个国家职业资格认证。

    “不怕攻关难,就怕没勇气”

    过去,在卫星发射中心,科研工作大多由科技干部承担,测控岗位操作手的主要任务就是按按开关、抄抄数据、传传口令。近年来,随着各种操作设备技术密集程度越来越高、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操作手岗位的挑战和压力也越来越大。马金永感到,科研创新是装备效能的“倍增器”,作为一名航天战线的装备操作手,在钻技术、搞攻关上也要有所作为。

    2003年,测量控制站通信设备更新换代,随之出现了模拟信号与数字信道不匹配的问题,成为完成试验任务的隐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掌握可编程器件开发、数据编码解码、底层通信协议等技术,难度极大。但马金永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无数次打电话向厂家和科研院所的专家请教,设计方案上百种,反复推算画图300多张,制作3套传输终端样机,终于成功研制出解调精度符合要求的终端,实现了一次加电运行成功、一次测试通过,使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得到大幅提升。

    元旦前夕,我国一颗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马金永研制的“标准时钟”也成功执行了第33次航天发射任务,为航天事业再立新功。

    标准时钟是时统设备核心部件,其精度直接影响火箭的精准飞行和卫星的准确入轨。前些年,测量控制站使用的标准时钟由于元器件和设计方面的问题,存在抗干扰能力差、时钟跳变等问题。

    问题反映到生产厂家,但迟迟得不到解决,马金永决定自己试一试。在站领导的支持下,他一头钻进实验室,开始对标准时钟进行升级改造。没有设计图纸,就从制图开始摸索;攻关遇到难题,就到各个技术室请教专家;没有故障参数,就下笨功夫,每个小时测一组数据。由于白天黑夜连轴转,那段时间,他的体重一下子降了10多斤,头发成把成把地掉。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研制成功新型“标准时钟”,不仅解决了设备存在的老问题,而且使授时精度提高了10倍以上。

    搞航天的都知道,航天测控设备成百上千,程序指令十分复杂,经常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一次航天发射,遥测设备数据传输突然中断,必须迅速启动备用数传措施,恰在这时,切换台失灵了。马金永和战友们采取布线代通的办法,及时解决了问题。但他感到,这样做治标不治本,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决心研制一台稳定性更高的数据传输切换台。他自己动手设计方案、制作样机、反复试验,经过8个多月的努力,成功开发出数据传输中心智能管理与监控系统,使切换信道的时间由原来的13分钟缩短为7秒,还实现了数传信号故障诊断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科研试验数据传输稳定性。

    这些年来,马金永主持和参与完成16个科研项目,7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他撰写的学术论文有13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他还作为唯一一名战士代表,登上了全国宇航学会的学术会议讲台。

    “不怕岗位小,就怕不尽心”

    航天事业人称“千人一门炮,万人一杆枪”,事事关系成败,环环至关重要。一次火箭发射时,调度下达“5分钟准备”口令后,突然发现发射塔摆臂没有及时离开箭体,如果按程序点火发射,火箭就不能正常起飞,携带大量高能燃料的火箭在阵地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最后查明,摆臂未能及时脱离,就是因为一颗连接螺杆长了几毫米。

    这次险情让马金永刻骨铭心,也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分毫不差、分秒不差”这句话的分量,他总是力求把每项工作做到极致。

    测量控制站机房,铺的是防静电地板,地板下面埋着各种线缆,新同志不注意,常把电脑椅在地板上拖来拖去。马金永每次都主动提醒他们,挪动椅子时请高高抬起、轻轻放下,避免压坏电缆。

    2007年测量控制站指挥所搬迁,战友们把所有设备拆卸完毕等着装车,但马金永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当天晚上,他跑到服务中心,找来一堆厚纸箱、海绵和泡沫塑料,把设备的边边角角全都包上了。

    机房布线时,找了一家地方装修队,工人把数据线捆成一捆就塞进线槽,马金永觉得这样不利于将来维护检查,就利用休息时间对每根数据线逐一编号造册,再用绳子把同一类数据线编成一排。有人说他是小题大做,马金永认真地说:“小题做好了,才有资格做大题。小处不注意,谁敢把你放在重要岗位上?”

    对试验任务中出现的任何疑点,马金永都坚持决不放过。2009年,某型火箭定型试验在基地展开。模拟演练时,他发现一台雷达仪显示参数出现了跳变,但变化转瞬即逝,仪器很快恢复了正常。马金永没有放过这个疑点,立即向指挥部作了汇报,并建议暂时停止试验,进行全面复查。

    复查就意味着前面10多天所做的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都得重来,而且,如果复查没有问题,马金永还得承担影响试验进度的责任。但他始终坚信一条:就算个人受处分,也决不能让火箭带着问题飞上天。

    随后,马金永和战友们一道,复原故障状态,清查问题原因。经过几个通宵的摸排,他们最终找出了解决办法,并写出了5000多字的分析报告。隐患排除后,火箭发射试验得以顺利进行。不久之后,以该型火箭为基础的新型导弹在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中精彩亮相,引起了国际舆论的一片惊叹。

    事后,战友们夸马金永眼尖,能从成千上万个参数中敏锐地发现那个“跳变”。马金永却说,只要坚持极端负责、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人人都能成为“放心岗”。

    正是凭着这样一种严谨作风,马金永在参与完成的70余次重大航天测控任务中,先后发现解决了30多个安全隐患,被发射中心领导誉为测控岗位的“放心人”。

    前不久,笔者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测量控制站采访时了解到:经站党委研究批准,马金永担任了测量控制站光学测量队分队长,还住进了站里专门为科技干部兴建的专家公寓。

分享到:
普通一兵十八载磨砺成航天专家
北京:优先推荐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
山西严查现代“懒政”
16所高校组建创业“梦工厂”
高价大米巨额利润进了谁的腰包?
铁路部门“送”票进高校
海南实行农民工工资拖欠情况日报制度
告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