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以网名“老榕”著称的王峻涛因其在微博上持续关注、报道利比亚风云,而被众多报刊及网络媒体授予“年度关注人物”、“年度知道分子”等称号,正到处接受“致敬”,另一位自称“AC空气稀薄”的网民质疑、打假之声即尾随而至。随着“AC空气稀薄”抛出的证据越来越多,不单曾经与“老榕”结怨的前“辟谣联盟”成员士气重振,而且大批他的铁杆拥趸也不断催促他就其微博报道真伪问题快点给个痛快话。
在跟网民们打了几天太极拳之后, “老榕”终于接受了一家报纸的采访,承认自己“有很少的内容是‘写小说’”!
他把自己以“小说”代替新闻的原因,说成是网络管制。但他同时又说,“‘写小说’方式我从来不用来发正式消息,仅仅限制于花絮类”,“只用在特殊时间的花絮类而已,什么旅游啦,吃喝玩乐啦,之类的”。似乎网络管制的重点是“花絮”,倒不是那些“正式消息”,这实在八卦得可以。
另外,他还强调自己早已声明在先:“从现在开始,我开始写微小说啦。”“我已经告诉你我在‘写小说’了,你为什么要规定不能第一人称?”问题是,如其所言,他创作的很少的“微小说”是和大量的“正式消息”掺和在一起的。他本人并不希望读者把那些“正式消息”当成“微小说”,也没有对那很少的“微小说”做出特殊识别标志——即使到了今天,他都仍不愿公开列举其篇目。
而其被网民严重质疑的第一人称“微小说”,写得是如此细致入微:“我对他说,兄弟,你这个钢板完全没有用。他说,我知道。这钢板是一种态度。此后他消失在阿季达比耶-布雷加一线的前线,我就没有再联系上他。”再配上利比亚沙漠的现场照片,所谓“有图有真相”,哪个读者会想到,“老榕”此时只是坐在北京一间屋里,对着电脑上一张路透社记者的战地照片在进行“文学想象”?
关于其微博上的上千张照片,“老榕”辩解:“我从开始就反复说明,只有1至2张是我拍的。哪几张是我拍的不告诉你。”这实际上等于承认了网友对其所贴照片的大部分指控。当网民看到他发布的去领事馆办签证过程以及种种“亲临现场”参加战斗的描绘之后,是否知晓或是否还记得其曾经“从开始就反复说明”,是很靠不住的唉。
“老榕”关于利比亚的报道,不符合新闻职业规范之处还有很多。譬如,其强烈的、一边倒的倾向性。由于他并非职业记者,我们对此不必苛求。而且,由于其对自己的倾向性毫不掩饰,所以并不会真正影响读者的判断。但职业媒体人向其致敬,则无论如何太过分了。
“老榕”认为,他是在报新闻还是在“写小说”不重要,“我相信他们想表扬的是一种‘把白的坚持说成白的’的精神。”有同行和网民认为,“老榕”的价值就在于“跟CCTV报的不一样”。
笔者平时基本不看电视,所以不清楚CCTV是否与“老榕”相反,把利比亚发生的事情报成了“黑的”。但是我知道,CCTV的主管们更是一定知道,卡扎菲是整个非洲对于中国最不友好的国家元首,他是陈水扁的好朋友,他本人曾带头并且企图发动其他非盟国家抵制在北京召开的“中非论坛”,他第一个跳出来控诉中国企业到非洲是搞“新殖民主义”。如果说CCTV的报道竟然站在卡扎菲政权一边,我只能认为他们擅自脱离了管控。
我猜,很多“老榕”的粉丝也和我一样,并没怎么看CCTV的报道,只是凭惯性推断其立场怎样。去年5月初,本·拉登被杀,许多网民抨击“本·拉登丧命,主旋律哭灵”。我曾跟一位网民打赌,认定他绝对举不出任何一个“主旋律哭灵”的例子来。他凭感觉似乎这样的事例俯拾皆是,但最后确实举不出一个真实的例子,只好转而质疑:现在只有中国的报纸、电视上对拉登还使用“基地组织领导人”这种貌似中性、实则肯定的提法。我告诉他,纽约时报和英国BBC仍在称其Leader of AL-Qaeda或者AL-Qaeda Leader,汉语是否应该翻译为“基地组织元凶”才算“政治正确”?
其实,利比亚及西亚北非地区所发生的,根本就不是“黑白分明”的故事。如原新华社驻中东记者、博联社总裁马晓霖所说:该地区在这次革命中倒台的,几乎清一色是亲西方的伪共和总统,主导利比亚、也门和叙利亚局势走向的是地区君主国,法英只在利比亚打过头阵。所以,任何“黑白分明”的倾向性报道,都不可能真实,因而也都不值得“致敬”——即使他是央视,或者,即使他反对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