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1月1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天蓝”与“人富”能否两全

陈方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1月11日   02 版)

    尽管公众已对国内接连不断的环境污染产生了“审丑疲劳”,但中国之声1月9日报道的内蒙古托克托“污水湖”污染事件还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报道称,石药集团中润(内蒙古)公司等企业排放的污水,沿着解放初期挖的黄河灌渠污染了流经的多个村庄,水量之大以至于离奇地形成了多个污水湖。原本草绿水清的村庄,如今已被污水弄得满目疮痍,村民们生活的村庄已被污水重重包围。(《中国青年报》1月10日)

    盘点近年来的重大污染事件可以发现,“老少边穷”地区正成为高污染企业迁徙的目的地与污染事件的频发地。污染企业之所以向“老少边穷”地区悄悄迁徙,是缘于发达地区对污染的容忍度越来越低,而欠发达地区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唯GDP至上”的畸形发展观导致环境监管形同虚设,政府往往与企业之间形成了一条“利益链”。

    地方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却被“破坏”了,内蒙古托克托“污水湖”污染事件算是典型一例。在“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为“发展而破坏环境”的做法当然要被摒弃,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这早已成为共识。现在同样需要警惕的是,“为保护环境而破坏百姓生活”的现象有可能被社会忽视了。

    1月5日《南风窗》报道,“天蓝人穷”正困扰着京北那些农牧交错带的百姓。在北京以北100多公里外的河北接坝地带,山绿了,水清了,树多了,原住民们却变得更穷了,在这里,生态与生存成了一对悖论。

    以报道中冀北长阁一带长阁村为例。5年前,这里的村民都种植水稻,2006年10月奥运在望,为了首都保水节水,这里实施了“稻改旱”工程,农民被迫改种玉米。最近几年,稻米价格节节看涨,而玉米价格涨势不明显。“稻改旱”每年为下游节水几千万立方米,当地百姓却收入锐减。为保护环境,冀北贫困带还大规模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这一带的农民多年来一直沿袭放养牲畜的生活方式,封山禁牧又不增加其他经济收入渠道。为保护环境,这些地方的农民又出现了“政策性返贫”现象。

    虽然说在发展经济环境被污染被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值得庆幸的是,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在观念上还是有所重视的。同样是因环境问题百姓生活受到影响、同样是事发“老少边穷”地区,但是在媒体视野及社会舆论中,类似于内蒙古托克托“污水湖”污染的事件频繁被关注,而像冀北贫困带所暴露出来的生态保护背后的生存难题,却像风中的落叶不经意间从我们眼前飘落,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两条腿必须保持平衡,对其中任何一方的过分纠偏都会导致社会“瘸腿”。“经济增长环境变差”是没尊严的发展,“环境向好生活变差”是没尊严的环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自然生态与百姓生存如何平衡,这是当下中国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二者的取舍上,太“左”或者太“右”,受到伤害的同样都是老百姓,如何平衡前进,取决于政府施政的理性和智慧。

    毋庸讳言,未来几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依然是困扰地方官员的难题。这时候,不妨拿出两面镜子照一下。内蒙古托克托“污水湖”污染事件是一面镜子,冀北贫困带生态保护背后的生存难题同样也是一面镜子。

分享到:
“教化论”透着一股腐朽的子民味儿
高校“宪章”的核心问题是规范权力
“天蓝”与“人富”能否两全
看病送火车票,来不来?
广电局能否管住假票房
为什么我们距常识如此遥远
微言快语
加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