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1月12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把消费者都逼成专家是监管部门和企业的失职

——访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董金狮

本报记者 黄冲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1月12日   07 版)

    董金狮,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

    董金狮办公室的橱窗里,整齐地摞着各种材质的方便面碗、快餐盒、奶瓶、纸杯、一次性筷子等。这是他一直以来的研究对象。这些物件因为司空见惯,常被人忽略,但其潜藏的问题触目惊心。

    董金狮告诉记者,不安全的包装会让食品受污染产生危害。食品包装已成潜伏在我们生活中的安全隐患,正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劣质餐巾纸含荧光,消毒纸巾不消毒,爆米花筒或致癌,一次性发泡餐盒用废旧塑料生产,“三无”彩色吸管含有害物质……日前,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发布“2012中国食品包装消费警示”,罗列出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13项警示,引发社会关注。

    近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董金狮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食品包装安全等同食品安全,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食品包装是食品的隐形添加剂

    中国青年报:不安全的食品包装会造成什么危害?

    董金狮:人们现在对食品安全比较重视,却忽略包装,因为大家觉得包装不是吃的。另外,很多包装企业不直接面对消费者。你购买食品时,它用什么包装不是消费者能选择的。实际上,食品包装安全等同食品安全,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食品包装是食品的隐形添加剂,不安全的包装会让食品受污染产生危害。我们检测食品时,往往只注重食品本身的生产环境、工艺、原材料、配方等,其实有些污染是包装带来的。2005年,甘肃陇南某县的消费者反映,买到的薯片有一股怪味,有关人员检查了产品本身、配料、加工设备等,都没发现问题。后来检测包装才发现,薯片包装上的油墨中苯含量超标10倍!包装袋外面印刷的油墨是会渗进去的。

    中国青年报:您觉得当前社会充分认识到食品包装安全的重要性了吗?

    董金狮:认识不够。包装带来的危害主要是化学危害,短时间内不会表现出来,但长期影响非常严重。比如,男性在使用含苯油墨的印刷车间里待的时间长了,会导致不育。一次性发泡餐盒的生产车间也不能招收没生育过的女工,因为环境里的苯乙烯会影响女性怀孕,导致生下的孩子畸形。

    现在一些欧美国家已不允许在食品包装中使用含苯及重金属的原料。但我们现在90%以上的包装用油墨,还在用苯。苯的残留量如果超标,对人体危害极大,人一旦吸入很难排出,日积月累会引发癌症等疾病。很多一次性纸杯外面的文字图案都是用含苯的油墨印刷的,杯子摞在一起时,油墨会印到杯子里,消费者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苯等有害物质喝到体内。

    中国青年报:我们怎么辨别包装是否安全呢?

    董金狮:一般来讲,消费者要做到一“看”、二“闻”、三“动手”。

    “看”,就是看包装上的信息,比如企业名称、联系方式、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许可证、执行标准代号、材料名称、使用注意事项等。你不能出了问题都不知道去找谁。现在很多超市卖的太空杯都把包装盒给扔了,理由是很多人不要盒,放在盒里也不方便展示,这是不对的。

    “闻”,塑料制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有异味。经常有人说,塑料有“塑料味”很正常,这在食品包装上是错误的。只要塑料制品有刺鼻的气味,就不能用来接触食品。

    “动手”,比如把纸杯对着光线看,要有黑点等杂质,肯定就不合格。再拿手捏,如果一捏就变形不能回弹,也不合格。如果餐巾纸打湿后放在桌上一拖就碎,也是不合格。我建议消费者到饭店吃饭,先看饭店提供的餐盒、餐巾纸。如果用的都是劣质餐盒、餐巾纸,那饭菜质量多半也好不了。还有用收费消毒餐具的,我也建议不要去吃。如果一个饭店连顾客用的餐具卫生都解决不了,那么多装菜的碗盘的卫生问题估计也解决不了。

    不过,希望每个消费者都成为专家也不现实。要是能保证销售产品都合格安全,消费者也无需为质量担心。把消费者都逼成专家,不仅消费者太累了,监管部门和生产企业也失职了。

    食品出问题往往是企业不按标准生产

    中国青年报:食品包装领域的国家标准现状如何?

    董金狮:食品包装领域存在国家标准滞后甚至缺失。比如,一次性纸杯,到现在也没国家标准。这是导致一次性纸杯市场混乱的直接原因。还有PVC保鲜膜,标准已经正式颁布,却两次推迟执行。一方面,检验机构检不了。只有十几家企业生产这种保鲜膜,精密仪器设备却得好几百万元,检测费得猴年马月才能挣回来。另一方面,企业测不了,因为要送检得有基础数据,但很多企业没设备,测不了基础数据。另外,标准如果真生效了,这种保鲜膜就不允许接触含油脂食品的说明就得印到包装上,这会使保鲜膜销量大减。因此,企业希望没有标准,市场混乱才好赚钱。

    以前,食品方面的质量标准在市县一级质检局就可以备案,现在要求到省一级,这是对的。我发现,一些标准在市县质检局特别容易备案,备了案就可以合法生产了。浙江台州一家生产密胺餐具的厂家,在食品包装上违规使用了尿素甲醛,竟还在当地质检局备了案。还有一些企业为了获得生产许可,审核时提供的样品合格,一旦审核通过,企业就用质量差、成本低的材料进行生产。

    我们现在食品出问题,往往不是国家标准有问题,而是企业不按标准生产造成的。企业在利益面前失去了道德底线。

    中国青年报:食品企业为什么不重视包装?

    董金狮:第一,它们不了解食品和包装的知识。我曾经问一家方便面企业:“你印的‘保质期6个月’,能保证吗?做过实验吗?”企业负责人承认,没做过实验,是因为别的方便面都印“6个月”,自己也就这么印了。事实上,包装材料不同,保质期是不同的。第二,要控制成本。包装企业的价格竞争很激烈,只能压低成本、牺牲质量。

    我们曾检测发现,一家著名方便面品牌的纸碗不合格,企业也承认那是他们的包装,但要追究责任,却无从查起,因为包装的生产是外包的,有10家企业给他们供应纸碗,而纸碗上没任何包装企业的信息。那次事件后,他们就开始要求包装企业在纸碗上编号,这样责任就可追溯了。

    我建议,企业都应在包装上印上有关包装的信息,比如包装企业的名称,还有油墨是否含苯,你不写就默认你用的油墨含苯。

    消费者要把手中的钞票变成“安全”的选票

    中国青年报:你们协会发布的“食品包装相关产品十个隐忧问题”的第一条就是,政策执行不到位,违法生产、销售我行我素。是什么导致了执行难?

    董金狮:比如,国家发改委出台了政策,要求淘汰含苯油墨。但“淘汰”这种概念很模糊,不同于“禁止”。所以仍有大量企业使用含苯油墨进行印刷,产业链还很难被打破。

    执法为什么难?在我看来,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成了非法企业的“保护伞”。一些违法者不怕执法者,因为违法者“养”着执法者。很多地方企业还影响着当地的GDP和就业,要执法就更难了。

    也有一些好的做法。在上海,执法部门有几招很有效:第一,去执法的人多,一次8个人。一两个人可能被说情或收买,8个人就很难了;第二,查用电量。正常情况下,生产多少产品就要用多少度电,可以按照用电量来核查产量,防止企业瞒报;第三,执法人员在企业执过一次法后,一年内不得再到这家企业执法。

    我曾对一些地方的安全执法也提出建议:周六、日去。在工作日,企业知道你在上班,一般都防着;第二,分几个小组同时到达要执法的企业,同时进去,防止走漏消息。而且不能走路进去,要跑着进去,防止企业断电、关门。有时要查处违法企业,通常需要7个部门联合执法——公安局、电管局、工商局、质检局、药监局、环保局、宣传部。少一个都很难执行到位。

    中国青年报:要保证包装安全,我们还应做些什么?

    董金狮:企业要了解自己的产品。产品投放市场前,要特别清楚添加剂的使用量、安全量、毒理、检测等。现在很多企业对产品不了解,别人用自己就用,盲目生产。

    政府要有专家进行评估。执法部门的执法水平要上去,要有服务意识,用知识和智慧执法,不能只靠以罚代管。另外,消费者维权能力也有待加强。消费者要把手中的钞票变成“绿色”和“安全”的选票。你认为什么产品更安全、更环保,你就“选”它。这比政府政策、媒体宣传等来得更快、更有效。

分享到:
求职大学生更注重雇主品牌
提示企业善待员工方得人才
80.1%受访者认为文科生科学素养差对社会影响大
把消费者都逼成专家是监管部门和企业的失职
网友期待深圳率先刹住公款吃喝
智能录音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