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中国青年报刊载的杜克海同学的信“为什么我的大学越上越迷茫”,我内心起伏不定。杜克海同学在信中提到的种种以及和记者的问答,我感同深受。
首先我要对杜克海同学送上我的祝福,在现在这个社会能够思考并且不跟风想谋一条与众不同的出路,需要很大的勇气。然后我送上我深深的诚挚的敬意,因为他道出了一所普通学校的普通学生的普遍心理。
在我周围像杜克海一样的同学有很多,包括我自己。我不能说我身上没有或根本不存在这种焦虑和迷茫。但同时也有同学把大学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过得充实有意义。他们也和我们一样,但他们把这种焦虑和迷茫当成是生活的调味品,甚至是动力。
像我们这种普通学校的学生大致分为几种。一种是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或者家庭背景硬的,当然也不乏家庭条件既好背景又硬的。他们的路早就有人铺好,他们当然不会有这种焦虑和迷茫;二是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的学生,好好学习,考研考证,安分守己,踏踏实实追求自己的理想。剩下的大概就是焦虑和迷茫的或者是选择逃避的。仔细看看,我们会发现焦虑和迷茫的,大多是如杜克海一般的身处非名校又来自农村的普通学生。
诚如编者所说,杜克海同学的迷茫和焦虑不是他自己独有的状态,而是具有一定的共性。中国的一流大学资源和中国日益增长的人口相比依然是稀缺的,而这种状况也不是一场讨论就能够解决的。
像我们这种普通大学的普通学生的焦虑和迷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与上大学俱来”的。相比那些没有上大学待在家里的人,我们已经是“天之骄子”了。在他们看来,在辛辛苦苦供养我们上学的父母看来,我们上了大学,就会有好的工作,就应该有较高的工资,有房有车。可是,这些都是他们主观臆想的。谁能保证这些呢?谁能确定有这样的一条路呢?谁来做这个担保?没有。上了大学,学了知识,并不一定就能让我们过上“人上人”的生活。知识让我们复杂,智慧使我们单纯。用智慧,吸收真正有用的东西,去掉多余,不造成生命的负担。如果我们能摆正这个态度,生活就会变得美丽起来。
迷茫到底从何而来,是大学教育或者就业压力,亦或是当下的中国教育体制?我不否认这些因素的重要影响,但是它和具体的问题还是隔了一层。这就好比一间房子,里面摆满了家具和各种东西。突然有一天,柜子上的花瓶掉在地上碎了,房子里的东西坏了,我们能责备房子盖得不好吗?这些大的因素就好比是这间房子。或者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客观存在,是我们个人所不能改变的。套用当下流行的话语模式:你焦不焦虑,你的问题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迷不迷茫,那些客观存在,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焦不焦虑,迷不迷茫,你跟你的一切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这一切就像是浮士德和魔鬼梅菲斯特签下的契约。梅菲斯特是“否定”,是“犯罪,毁灭,一切的恶的本质”,他总是试图破坏我们的美好,可是他却不自觉地充当了我们成功的助力。在我们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正确的路。恶的作用并不总是破坏,我们在与恶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的局限而取得进步。于是我们不再迷茫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