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融是首任国资委主任,有媒体称,他在任时可能管理着“世界上最庞大的资产”。如今他退休了,观点仍掷地有声。新年前,李荣融对媒体一席谈话,尤其是“国进民退是伪命题”的判断,再度搅动舆论热浪。
他的理由很简单。数据表明,中国民营企业和非公经济年年都增长,不存在“国进民退”。况且,不论国有企业、私有企业,本质都是“国家队”。
他说:“就好像一支篮球队,光有前锋没有后卫行吗?不行。今天投篮成绩比较好的可能是国企,但不等于说民企明天就一定是这个状态,它也会成长。作为国家队,没有理由只有国有企业,不选非公企业。谁优秀谁就出场,都是为中国争光的。做企业没必要分得那么清楚,国有还是非国有,仅仅是投资者不同。”
这番话肯定触动了一些人的神经。中国推进现代公司制的股份制改造这么多年,但对企业“国有”、“民营”到底谁大谁小、谁多谁少、谁先进谁落后,相持不下,几乎有得“精神分裂症”的嫌疑。
尤其在市场低迷时刻,竞争加剧,企业效益下降,这些有关“国进民退”的声音就大起来。他们不去探究“战场上”的真实变化,反而总拿“部队番号”说事儿,轻则说是避重就轻、贻误战机,重则说是转移矛盾、敌我不分。比如,唯独被他们忽略掉的市场趋势,就是“国退洋进”。
李荣融的话对这些不觉悟者,应该算是个公开提醒。陷入国有、民营之争而不能自拔的观点,其实是画地为牢。他们既没有认真了解历史,也缺乏对现实的真切体察。
从历史上看,二战之后欧美各国,“国有化”浪潮一直是大趋势。法、德、英等市场经济大国,看到了不受遏制的竞争所导致的危害,以加大国有股份的方式改造企业,从而让企业效益更多地转化为广大民众的福利。西欧福利国家的一个基础条件,就是在公用事业等众多要害经济领域,实施“国有化”。
后来,发达国家经济为“滞涨”所困,“私有化”浪潮再度兴起。一直到2008年华尔街搞出了大危机,99%开始反对1%了,“国有化”又露端倪。美国两大房贷机构都被政府接管了,美联储又大笔大笔印钱,以国家信用,来为那些所谓“私有”的金融企业埋单。
一正一反,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经济体的企业制度,本身就是“混合体制”。“私有化”的市场竞争是基础,“国有化”的政府管理和规划,则在危机时成为主导者。前者机制灵活,对市场信息反应敏锐,但容易惟利是图,不顾社会责任,造成两极分化;后者机制稳定,利于推进长期计划和可持续发展,但易僵化,滋生“官僚化”腐败。但两者谁也不能“杀死谁”,只有相互依靠,互为促进,互相监督,才能构成一国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群。
再从现实看,国有、民营之争,须放在当下中国企业进行全球竞争的视野中观察。那么,统筹兼顾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两个“战场”,总体而言,中国企业相比跨国公司,不论从技术还是资本上看,仍是弱势一方。
李荣融说得清楚明白,“你说中石油、中石化,垄断什么呀?价格是国家有关部门定的,不是他们自己定的。中国3个石油公司加起来,还不如美国一个埃克森美孚。”
央企如此,何况私企?中国民营企业30年积累下来的有限力量,体现在联想、华为、TCL等几家大企业身上,但看看他们在国际征伐中遭遇的挫折,就会懂得“靠单干”,在国际市场上与跨国公司血拚的成功率并不高。
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说,就算是狮子,一旦落了单,也能被牛群给顶死。中国企业在弱势状态下,为什么不能打破自我的观念束缚,让“国有”、“民营”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组合成一个又一个真正有战斗力的企业集群?
按照日本经济问题专家白益民先生的话,中国要建立“内和外战”的企业航母编队。毋庸置疑,这个“编队”既要有航空母舰,也要有空中、海上、海底等各类舰只和武器,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集群作战能力”。
从这个意义讲,国有、民营只具有投资者属性,而没有决定企业成败的意义。股份是流动的,在现代化公司制度规范之后,企业本身都要在市场中检验自己的效率和能力。市场只承认好企业、强企业,淘汰差公司、弱公司,国有或民营企业,都需要在多层次、全方位的市场格局中,找准自己的定位。这才是关键和根本。
至少李荣融从实际工作中看透了这一点。他说,“现在讲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讲究优胜劣汰,谁资源配置效率高,就应该支持谁,而不应该问你是国有还是非公”;“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不管他姓资姓社。大家也可以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国企。不存在我们挤了谁,谁挤了我们”。
笔者认为,这种态度很开放,也很实际。显然要比各种陷入体制“分裂症”的空论者更懂企业、更懂市场。
空论者的特点,就是往往陷入自我逻辑的“推理陷阱”,被概念和教条所迷惑,而不懂得真实市场竞争中,尤其在事关企业生死的“战场上”,要把战略和策略、目的和手段结合起来,要主动规避“一条道走到黑”的极端思维。
其实,几十年来中国企业在市场上真刀真枪与对手博弈后,换来的最有价值的经验,就是这种主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企业管理学教授韩德强讲过一个故事:中国春秋时代,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就建立了粮食局、烟叶局等9个“国营商业机构”,用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而国家经济运行的基础,仍是民间的私有市场交易。就是靠这么一套“混合经济体制”,管仲让齐国实现了民富国强。
对中国企业制度总是进行“分裂式”批评的人,多多少少都习惯于搬用西方的“本本主义”,却很少去认真梳理自己国家的历史经验。这使他们看上去振振有词,实质上观点偏颇。
李荣融如今在大学里教EMBA,据说不论国有还是民营的企业家们,都爱去听这位前任央企“大老板”的课。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抢了某些“书呆子”的饭碗。难怪,他上述一席话刚说完,那些患有 “分裂症”的企业专家,似乎就坐不住了。
众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