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融危机的乌云再度笼罩资本市场。标准普尔下调了多个欧洲国家评级,使周一亚洲股市大幅下跌。上证指数跌1.71%,中小盘股尤其一片惨绿。
上周温总理讲话带来的暖意似乎已荡然无存。那些力荐应“持股过年”的声音开始谨慎,多数分析师建议要坚持“轻仓避险思路”。股市在过去一周的起伏跌宕,说明市场正陷入“进退两难”的抉择时刻。
温总理“提振股市信心”的表态带来两个交易日的强烈反弹,可好戏并未继续上演。经过连续调整,上证指数今天收报于2206点,再次跌破2245点这个2001年的最高点。“十年零涨幅”,成为中国股市投资者2012年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新起点”。
贪婪与恐惧在市场中纠缠。创业板上周最后一个交易日狂跌6%,跳水走势令一周涨幅全数回吐,小盘题材股的上蹿下跳,使投机气氛尽显无遗。今天,拖累大盘的仍然是中小盘股,分析人士称,市场“人气涣散”,中小投资者尤其“军心不稳”。
到处都是投资者的抱怨和批评声。2011年上证综指大跌21.68%,创下第三大年度跌幅。过去20年中,中国股市年跌幅超过20%的有3次,分别是1994年的22.3%、2001年的20.62%和2008年的65.39%。单从指数看,国际金融危机“二次探底”似乎正在中国股市上演。
据测算,2011年中国股市蒸发市值5万亿元,流通市值损失2.89万亿元。目前沪深两市A股有效账户约为1.37亿个,按每位投资者两市各开一个账户(共计两个)计算,约有6860万人参与股市,他们的平均损失达4.2万元。基金公司全年预计亏损超过4000亿元。
最大的不满来自横向对比。美国金融市场虽警报连连,但道琼斯指数上涨5个百分点;欧洲深陷债务泥潭,但德国、法国股市跌幅小于中国;经受大地震考验的日经指数跌幅也小于中国。
有投资者提出疑问:中国经济全年增长预期超过9%,被誉为“全球经济火车头”,为什么“A股却收获了一个鸭蛋”?
各种不利因素的“叠加”制造了熊市。从国内看,中国经济总体处于回落趋势,房地产调控持续,银根并无放松迹象,通胀风险直到最后一个季度才明显减弱,这些宏观因素加重了股市的“空头”预期。
从国际看,发达经济体为债务危机所困,下半年以来接连不断发出“利空”警报。而全球资本市场仍以美欧为中心,美国更是掌握着全球金融市场定价权。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很容易变成“影子市场”,被动跟随,因而“涨就涨过头、跌也跌过头”。
A股确实对“国际化”怀有恐惧。“国际板”推出的消息屡次变成暴跌信号。2011年5月,当时的证监会主席尚福林透露国际板开张越来越近,上证指数下跌3%;6月,上交所表示择机推出国际板,股市再挫2%;11月底,国际板加紧研讨的传闻,又让上证指数狂泻3.3%,B股暴跌6%。
扩容压力在熊市中永远都是利空。除了“国际板”悬疑未决,A股市场2011年IPO(首次公开募股)募资总额近2233亿元,自2009年以来连续3年居全球之首。这使得“圈钱”、“抽血”、“竭泽而渔”的说法再度弥漫。
对资金被“抽走”的恐慌,加剧了场内资金“外逃”。每一次超跌反弹都成为“大小非”们及时套现的良机。上市公司高管们更把股市当做提前兑现的“提款机”。
通常在市场低迷期,分析人士习惯于把矛头指向监管。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就认为,当下中国股市存在“制度性缺陷”:
一则是“土”倾向,监管部门留恋行政审批大权,“忙着种审批的田,却荒了监管的地”,出了问题谁都不承担责任,推给股民“风险自负”。
二则是“洋”倾向,无视中国的国情,盲目照搬、照抄西方。比如创业板发行制度,在规模没有放开、供求关系不真实的情况下,学发达资本市场,搞个股市场化询价,结果出现“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金额)现象,“用近2000亿元资金,造就了200多个‘高价宝宝’(上市公司)”,把创业者引上了“重创富,轻创业”的歧途。
市场越下跌,“制度缺陷”越明显。基金管理费不与业绩挂钩、股指期货未能对冲风险、内幕交易盛行、上市公司少分红甚至不分红……等等,这些牛市中人们很少关心的问题,如今都变成诅咒熊市的铁证。
最终,失望的投资者开始寄望“圣人”,他们希望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这位“专家型官员”,能以“新政”的快刀斩断股市里一团又一团的乱麻。
资本市场总是被“非理性预期”所控。事实上,去年下半年以来,“看空”中国经济的外部舆论就开始盛行。投资市场很大程度上受心理支配,当这些论调形成统一的判断,投资者的预期改变了,下跌的趋势就形成了,股市随后慢慢陷入“螺旋式”下跌的漩涡。这时,实体经济的基本面表现,已很难左右股指的走势了。
不过,对市场过于悲观的预测并不可信。即便点位相近,但与2001年相比,现在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量已经翻倍,总市值增长5倍,中国股市的“地基”已打得很深。
本质上,资本市场的长期繁荣取决于有更多的“好公司”在市场中交易。而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格局并没有改变,企业的未来营收和利润水平仍有巨大空间。
目前上证综指整体市盈率不足15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市盈率7倍左右。有市场人士认为,股市“泡沫”成分基本已经挤干,投资价值正在显现。
经济学家赵晓认为,虽然中国股市发展速度惊人,但今天还是“弱冠之年”,只要继续推进制度建设,尤其是加大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力度,未来发展空间仍然巨大。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最近也表示,投资者应该修正“普遍追求短期效益”的做法,越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越应该关注市场的“长期价值”。他认为,以3年的周期进行投资,要比视野只局限在3~6个月更能把握大势。
很多研究者把2008年的金融危机与1929年作比较。当时,美国股市陷入“大萧条”中,道琼斯指数从接近400点的高度,一路下跌至40点,将30年积累的涨幅几乎全部“吃光”。而在今天,该指数仍在万点之上。
2007年上证指数冲上6000点时,有人戏称是“这辈子都不可能再遇到的大机遇”,而一年后,股指就回落到1600多点。中国股市曾被乐观透支,也一度让悲观压垮。到今天,市场应该更理性地对待上涨和下跌。
其实,只要打开上证指数的年线图就会发现,即便2012年仍可能有下探空间,但中国股市的总体上升态势并未改变。上证指数2245点这个历史性点位,也许只有暗示性的意义。从技术上说,2000点附近具有更强的支撑力。
现在,与其说市场最缺乏信心,不如说更缺少的是一份耐心。
本报北京1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