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1月1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过年的忙与闲

海运仓2号的这些编辑记者,平时都活跃在别的版面上,
今天被我们请到“屋檐下”,谈谈他们亲历或者听说的,关于过年的故事。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1月17日   12 版)

    白雪:眼见着两个人如果结了婚,选择去谁家过节,另一家就是截然相反的气象:一个忙到骨头疼,一个闲到骨头疼。

    来扬:和清明不同,新年上坟时的心境是愉悦的——几乎每年都能看到准备融入家族的新面孔,听到那些能让家族成员百说不厌的老故事。

    李丽: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正是那么多精心琐碎的准备,才让日子变得不一样,如此,才能感受到年的味道。

    许革:每次父母提起我的不能干,我都会说,做家务总没念书难吧,只要我琢磨琢磨,没什么干不好的。

    林蔚:身为一个网购老手,我深知若要出色完成春节网购任务,秘诀只有五个字:先下手为强。

    黄少华:我问老公:“这样安安静静地过年,是你想要的吗?”老公坦言,他也有点想家了。

    两个独生子女恋爱尚未结婚,就遇到这个难题——

    考考你:在谁家过年

    ■白雪(经济生活部)

    两个独生子女恋爱尚未结婚,就遇到这个考题:在谁家过年?

    准婆婆突然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胖胖着实愣了。胖胖和小虎到省城两年了,买了房子装修,忙不过来,请准婆婆来当监工。夏天开工很辛苦,准婆婆忙得直转,不知哪天开始赌了气,常常说些鼻子不是鼻子、脸儿不是脸儿的话。胖胖试探着问,是不是装修忙得心里不痛快,得到的却是这么前言不搭后语的一句:“你说,以后结婚了,在谁家过年?你现在就告诉我。”

    胖胖觉得这个考题实在无厘头。这和装修有什么关系?还没结婚,这事儿有这么重要吗?

    直到准婆婆装修完回家后,胖胖才理解了这道考题的深意。

    初秋时,胖胖出差经过小虎的老家,临时决定回去看看。和小虎恋爱五年了,一起回家也有十几次。因为不想让他们忙着准备,胖胖这是头一次“单枪匹马、攻其不备”地回家。

    小虎奶奶蹒跚着开了门。进屋的瞬间,胖胖突然有种陌生怪异的感觉,好像到了一个从没到过的地方:以前总是带着大包小包回家,呼喝着热闹着,现在家里静悄悄的,能听见老钟的指针在走动;以前就是隆冬大雪天回家,屋里也早就开着空调暖融融的,现在只穿薄衫的天气,奶奶却披上了棉袄;印象中灯光明亮的客厅,和没开灯时就像两个地方;甚至连奶奶的腰,看起来也更弯了一些。

    好冷清。胖胖有点儿不知所措。奶奶却很高兴,大声给准婆婆打电话催她回家。

    准婆婆也很高兴,很快回家,还带了点儿橘子——胖胖这才发现,以前回家时果篮里满满地堆着水果,现在空果篮被收起来了,橘子只好放在盘子里。

    三代女人吃着橘子,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说话。老钟哒哒作响,时间仿佛也慢了下来。快到傍晚,准婆婆提出买菜做饭,胖胖忙说不用,吃剩的就行。奶奶倒是没心没肺地接茬儿:“哪有剩菜,小虎不在,我们几个月都不开伙,买点儿盒饭凑合着吃。反正他不在家,我吃什么都不香。”

    小虎是家里的独苗,胖胖也是。两人在外地上学、上班,偶尔回家,吃得是满桌满盆的大菜,事情多得都要排日程表。要不是这次回家,胖胖真不知道,原来没有孩子在的时候,家里是这样的。

    每次回家过春节,两个独生子女总是陷入一系列忙乱中:收拾行李,带很多土特产回去,回去后忙成一团,天天吵嚷着吃喝打牌,临了再带很多特产回来。一趟奔波恨不得吐血,暴饮暴食还睡不好,万分折腾。两人甚至发狠说再也不回家过节了,不如组个团出去旅游,或者就在省城租的房子里待着也好,看看书静心。

    在这个陌生冷清的家里,胖胖读懂了准婆婆的考题和焦虑:如果孩子们不回家,过节时家里是什么样呢?眼见着两个人如果结了婚,选择去谁家过节,另一家就是截然相反的气象:一个忙到骨头疼,一个闲到骨头疼。准婆婆装修固然辛苦,却只怕装修完了结婚,儿子就此成了胖胖家的女婿,成了省城有房的小青年,从此回家过年的可能性骤然减少了三分之二,连辛苦忙碌的“机会”都少了、没了。只剩下闲着,只剩下老钟哒哒走动。

    “我去买菜做饭。”胖胖说了上句,接着的是无厘头的下句,“过节我和小虎早点儿回家,多待几天。”

    准婆婆眉开眼顺地笑了,好像这两句话理应如此衔接,并没有什么突兀。

    这次要接纳的家族新成员,是表弟的女朋友。
有一个关于上坟的老故事,主角正是表弟——

    老故事 新面孔

    ■来扬(特别报道部)

    双龙每年春节回家的动力除了探亲之外,还有上新年坟。

    上新年坟的形式是上坟,主题是团聚——如今,双龙家族的规模已经达到近30人,四世同堂。平日里各自都忙,于是,新年和清明成了难得的家族团聚日。

    和清明不同,新年上坟时的心境是愉悦的——几乎每年都能看到准备融入家族的新面孔,听到那些能让家族成员百说不厌的老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接纳家族新成员的仪式——随着双龙这一辈的不断长成,兄弟姐妹们会带上各自的伴侣来参加祭拜,让“新面孔”逐渐融入氛围,进而成为家族的新成员。

    上新年坟时,全家会约在一个地点集结。各家陆续到达后,家长会把未来的儿媳、女婿介绍给家族的每个成员,让新面孔给各位拜年。随后,长辈们会问候一下新面孔,打听他们是哪里人,从事什么职业,同龄人则会和新面孔一起聊年轻人的话题,顺便把兄弟姐妹的小秘密告诉未来的嫂子或姐夫。

    带不带新面孔过来,反映了各家对儿女所谈的对象的态度——尚未得到家庭认可的往往不会被带来上坟,而一旦被带来,一定是水到渠成,准备谈婚论嫁了。

    头一回参加这种家族仪式,新面孔总是显得比较安静,更多是在点头、倾听。参加过几次之后,就开始主动与长辈们交流,和同辈们说笑,给小辈们发红包。不出意外的话,家族成员会在随后的聚餐上得到通知:某月某日在某地办酒,务必都来。

    对新面孔来说,上新年坟和随后的聚餐是融入家族的绝好练习曲。这期间,他们能听到不少家族成员的趣闻轶事,有些故事的主角,就是自己的另一半。

    这次家族的新面孔,是双龙表弟的女朋友。有一个关于上坟的老故事,主角正是表弟。

    表弟小的时候,跟着舅舅舅妈去上新年坟。一大家子先来到了太太(姥爷的母亲)的坟前,大人们忙着清扫场地,摆放祭拜用品,孩子们就在一边玩耍。仪式正式开始后,各家按照长幼顺序先后来到墓碑前拜上几拜,口中念叨着对逝去长辈的祝语和对自己、对家族来年的心愿——诸如希望长辈在天之灵能保佑全家幸福安康,小孩茁壮成长。

    轮到表弟一家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刚识字的表弟对墓碑上的文字产生了兴趣,向长辈们问起那些文字有什么含义。大姑就向他解释,这是太太的墓碑,墓碑中间刻的是太太的名字,左下方是小辈们的名字。

    于是,识字不久的表弟开始在墓碑上寻找自己的名字,却未能如愿——太太离世时,表弟尚未出生,墓碑上自然不会有他的名字。

    眼看表弟的脸上晴转多云,泪雨将至,大舅灵机一动,掏出随身携带的红色圆珠笔,在墓碑上写下表弟的名字。小家伙这才露出笑脸,开心地和父母一起完成祭拜。

    尽管后来为太太更换墓碑时,把表弟的名字也加上了,但这个以圆珠笔迹代替刻字的故事一直流传下来。

    今年,这个老故事自然又会被津津乐道一番。这回,表弟是主讲人,核心听众是自己的女朋友。

    盼着能偷个闲,真闲着了,又觉得寡淡无味——

    老妈的坚持

    ■李丽(法治社会部)

    新婚的第一个年要在婆家过。小晨心中有点小庆幸,躲过年前的恐怖一周,没有比这个更正当的理由了。上大学的时候,她最怵寒假;工作了,她最怕早放假。原因无他,就是被妈妈的年前综合征折腾得怕了。

    过完小年,是小晨妈妈定好的扫房日。在这个小县城,扫房是年前的必演曲目,家家如此。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大都会问一句“什么时候扫的房啊”或者“忙得差点没时间扫房了”。别人家怎么扫的,小晨不知道,但像自己老妈这么货真价实一丝不苟的人肯定不多。

    这一天,全家都要起个大早。先把桌上摆的、地上放的小东西收拾到大箱子里,再把这些和能挪得动的桌椅柜子抬到院子里,被褥餐具统统收到柜子里,然后给剩下的大件家具盖上待洗的床单、被罩。这些准备工作就绪以后,小晨爸爸就带上帽子、口罩,举着绑好了的笤帚开始扫灰。同时,小晨和妈妈收纳整理,用的留下,没用的扔掉。

    中午饭必然是不能好好吃的,将就一口,便开始复位工作,先是家具,再是摆件;然后,接热水,洗抹布,从窗户玻璃到椅子腿儿,从电视柜上的小闹钟到卫生间的肥皂盒,小晨要跟妈妈擦遍所有角落。

    自此之后,妈妈每天都有不同的系统工程。比如,今天要收拾厨房,明天要把脏衣服送进洗衣机,后天要做肉、丸子、鱼……然后,小晨和爸爸跟难兄难弟一样:爸爸负责采买,东西太多难免丢三落四,只能一趟趟地在寒风中往返;她负责给老妈打下手,晾衣服、摘菜、剥蒜、切葱、剁肉……

    年关越近,小晨妈妈越发跟马达一样转个不停。老太太也不催你,看电视、上网随便你,就是自己像个陀螺一样在你眼前转悠,不然就说腰疼,小晨让她躺会儿,多半会被拒绝,因为“今天的豆芽还没过水呢”。

    小晨无法理解妈妈的执著,对她来说,过年的意义在于放假,为什么一定要彻底大扫除,为什么一定要做好多吃的冻起来,买新鲜的不好吗?为什么要买糖?谁都不爱吃。

    原本,小晨是想这样过年的:每天睡到日上三竿,爬起来吃口饭,在网上溜达溜达,然后给狐朋狗友们打电话,或逛街或打牌,尝尝老妈做的粗粮,跟爸妈找个好玩的地方住一两天。可是,这么多“不得不”做的事使得小晨对新年假期的憧憬全成泡影。每年大年初一,她首先要蒙头大睡,连跟朋友们出去得瑟的心气儿都提不起来了。

    抱怨归抱怨,今年不回家当苦力,小晨又放心不下,无人可用的女强人必定是事事亲力亲为。她只能嘱咐老太太,少立项,做做卫生就行了。等到了婆婆家,小晨才发现,过年可以连卫生都不做的。

    婆婆家年前的日子跟平常没什么不同,一不大扫除,二不大换洗,三不囤年货,既不催着你理发也不管你几点起床,想窝在家里还是出门见朋友,干什么都行。可是,这几天过得能淡出水来,这还叫过年吗?忒没劲儿了!

    小晨不禁想起往年被指挥得手忙脚乱的日子,那时候盼着能偷个闲,真闲着了,又觉得寡淡无味。

    她有点明白老妈的坚持,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正是那么多精心琐碎的准备,才让日子变得不一样,如此,才能感受到年的味道。

    想着父亲做的那些面食就馋得不行,于是我打算自己——

    蒸包子

    ■许革(青年创业者周刊)

    倒了半盆自发粉,我把水龙头的水流拧得细细的,往盆里加水。和了一会儿,把面团放到案板上准备揉面,却发现面团越揉越粘。于是再加干面。反复数次,面团比我原计划的大了好几圈,不过总算和好了。肉馅预先调好了。按同事教的,加了十三香、葱、姜、盐和酱油,还有香油。我把面团揪成一个个小球儿,开始擀面皮儿。

    女儿跑进厨房,闻闻肉馅,看看面团,听说我打算蒸包子,马上做出一副口水四溢的表情。

    很早我就想好了,要在在过年期间学会蒸包子。

    其实过年这几天是最闲的。为上学方便,孩子平时住在离学校比较近的爷爷奶奶家,周末回来,还有这样那样的辅导班要上。每年十一长假,都是法定带她出游的日子。只有过年,除了年三十和初一在她爷爷奶奶家,剩下的几天,是我们一家三口的散漫时光。

    每年过年,我都会学着做一样平时没空操作的大菜。今年,离过年还好长一段时间呢,不知怎么,总想起以前在湖南老家过年时的情景。父亲曾经在东北当过十几年兵,除了做得一手好菜,还会做很多面食。每年的大年二十九下午,父亲会放上满锅的油,炸排叉啊、麻花啊,还有干红薯片等等。每到此时,不仅是我家姐弟三个,连邻居的孩子们,都会聚在我家厨房,看着,闻着,流着口水,伸手抓几个吃吃。

    让邻居小伙伴羡慕的,不仅是这些零食,过年时比较有空,父亲还会给我们做馒头、花卷、包子什么的。南方人很少会做面食,何况我父亲做的包子,比外面饭馆卖的都香。

    想着想着就馋得不行,于是我打算自己试试。

    结婚前,父母很担心我不会做家务。从小我就是个书呆子,按我姐的说法,属于泼水时会连水盆一起泼出去的那种。过年的时候,家里人连端碗拿筷子都吩咐我弟干,因为我不止一次莫名其妙地把碗摔了。每次父母提起我的不能干,我都会说,做家务总没念书难吧,只要我琢磨琢磨,没什么干不好的。

    也许是用心,也许是有点天赋,家里的事儿还真没什么完全难住我的。尤其是做饭,女儿四五岁时就给过最高评价:我妈妈做的饭,比我的嘴巴都香。

    毕竟是第一次做包子,第一批6个有点大小不一,还有的馅儿放多了,褶有点没捏紧。不过,它们端端正正地坐在面板上,还是很让我有成就感的。

    把它们放进蒸笼,接着做第二批。我越做越顺手,包子们越来越齐整漂亮。

    15分钟后,第一锅包子蒸好了。可能面发的时间不够,包子皮儿不够喧腾。早在一旁摩拳擦掌等着的女儿,捏着一个,一边吹着热气,一边迫不及待地开吃。

    晚上女儿给外公、外婆打电话,夸张地说我第一次蒸包子多么多么成功,接过电话,听父亲在那边感慨,这几年身体不好,都好久没动手做过面食了。忽然就很心酸,马上说,五一就带孩子回老家,也让父母尝尝我的手艺。

    这两天楼上楼下跑得腿软的快递小哥来打招呼了,
“有什么要买的抓紧啊”——

    网购先下手为强

    ■林蔚(记者部)

    在离过年还有两个月的时候,我已经作为“林公馆春节购物行动”的负责人,怀揣日益增长的购物单,活跃在各大购物网站上了。

    身为一个网购老手,我深知若要出色完成春节网购任务,秘诀只有五个字:先下手为强。

    原因很简单,因为离春节越近越是购物高峰,买家大量涌入,商家应接不暇难免服务打折,货品短缺也是常事儿,再不然有货却赶上快递放假,更是急煞人。

    所以总要在提前两个月的时候,我就准备好随身小本,随时记录各类购物要求,然后归纳总结,按急缓程度一一解决。

    排在第一列的是各类订制商品。比如要在印制网站订做的新年年历、台历等。这类东西前期准备时间长,先要提供大量照片供群众们海选,经过反复讨论,最后综合多方意见,以12张一组为单位,敲定多组充分体现“林公馆”在过去一年和谐美好生活的图片,交付网站印制。印制期间还要时不时查看工作流程,一旦看到商家发货,立刻通知老妈坐等快递上门。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周折,确保2012年1月1日当天,“林公馆”府上能挂出崭新的、阖家笑口常开的新年历。

    其他订制类年货,比如给老妈的手工棉鞋、小妹的手工邮差包、小孩的卡通丝绵袄、给自己的复古款大衣等等,这些都要在高峰来临前及早下单,才能保证按时收货。

    这不,前两天查看邮差包发货记录,看到店家挂出告示,称因休假和快递的缘故已停止接单,不禁为自己的明智暗喜。

    排第二的是代购类商品。这是师奶们拼时间差技巧的时刻。先逛商场,看下阖家老小过年的行头,然后立马查各件行头的网络代购。

    为啥?因为这时候商场打折不给力,知道各家为着新年新气象,总要荷包大失血一番,所以大大方方地摆出88折、85折之类,等你上钩。当然你若沉得住气,也可以等到年前最后大拍卖,但那时你不仅得有在人潮中冲锋陷阵不昏迷的体力,还要祈祷你看中的东西不缺货不缺码。

    对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师奶来说,最稳妥的方法是先上网找代购,通常能以7折拿货,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碰到6折。下单当然要果断,因为你不知道网络上有多少个师奶也在虎视眈眈。找不到代购的再重新列张单,然后密切关注商场打折信息,以保能在第一时间冲杀过去。

    第三列属于普通类商品,多是“林公馆”成员新年愿望清单里的常规项目。比如老爸要订一些文史政经类的书籍打发春节假期,老妈叮嘱买些新奇好吃的进口零食招待春节上门的小朋友们,小妹想买一个外贸箱包旅行用,儿子希望新年能得到一架遥控小飞机,而你自己呢,每天浏览收藏的几家化妆品网站,想趁折扣大的时候多备几套礼盒送人用……

    这些虽然不是必须紧急下单的商品,但也得抓紧时间尽快搞定。这两天楼上楼下跑得腿软的快递小哥特地来打招呼了,“有什么要买的抓紧啊,我们1月15号起就不接单不送货啦。”

    我当然早有心理准备,“放心啦,我们特地提早下单的,尽量在12月底全搞定。”

    是啊,我才不要赶一月初买家、卖家、快递全乱翻天的网购高峰。这时候我这个“第一小分队”已经功成身退,接力棒交给老爸老妈了。他们手上同样攥着长长的购物清单,腊鸡腊鸭酱肉、各类生鲜冰鲜水产、瓜子核桃桂圆干……他们穿梭在超市、菜市场和展会中,乐此不疲地挑选各类本地年货。

    而我呢,终于可以泡上一壶茶,套上老妈的新棉鞋、吃着网购的小零食,看着老爸订的画册,优哉游哉。

    冲动是魔鬼,但有时也可能是天使。
第二天,天还没亮,我们一家就出发去机场了——

    折腾的人生更完美

    ■黄少华(汽车周刊)

    我是个热衷于回老家的人,每年圣诞节还没过完,我就开始张罗春节的车票了。

    老公一直理解不了我对春节回家那种持续高涨的热情,但迫于各方压力,最多在口头上表示异议,每年都乖乖地和我回家。

    我们两家在同一个城市。回老家后,我自然而然地想窝在自己家里,和老妈老姐说说心里话。但好强的婆婆认为,媳妇住在娘家,会让老家人说闲话,也很没有面子,因此极力阻挠。

    这样的“角力”每年都会上演一番,我和婆婆乐此不疲,夹在中间的老公却早已厌倦——如果今天中午在我家吃饭,那晚上一定要到他家吃饭;今天晚上住在我家,明天晚上一定要回他家住。哪怕有一丝不公,也会遭来白眼。除了在两家之间奔波外,还有无数个亲戚要拜访,有时候恨不得把自己分成几瓣,分到不同的家里吃团圆饭。

    宝宝一岁时,婆婆在北京帮我带孩子。由于前一年春节没有回家,我和婆婆早已跃跃欲试。托了无数层关系,终于搞到了3张卧铺票。然而到了火车站,才知道火车晚点,而且根本不知道几点能出发。在经历5个多小时的等待后,我们被通知:该列车取消,临时调了一辆没有卧铺的绿皮车代替。

    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家后,南方的冰雪和寒冷还是超出了想象。很快,婆婆最先中招,接着我们也先后感冒了。再加上宝宝对陌生环境感到害怕,一直缠着我不放。而我在这次“史上最折腾的春节”中,也实现了快速减肥的愿望——往返6天,瘦了6斤。

    那年国庆,我们先回了趟家,并宣布了春节出游的计划,希望给双方老人足够的时间来接受这个事实。

    春节前夕,送婆婆踏上回乡之路,我们终于又恢复了“三人世界”。要是在往常,我肯定特别激动,可当时,我却觉得有点太过冷清。由于年前我们两个一直加班,直到春节前夕,才发现“东南亚游”还停留在想象阶段,于是只好改为“北京郊区三日游”,老公美其名曰“休息就是最好的度假”。

    可以想象,北京的寒冬,在荒郊野外的农家院里,这是一个多么无趣而漫长的假期。整个农家院里只有我们一家游客,老板娘对我们没有回家团圆也感到诧异,并坚持邀请我们一起吃团圆饭。由于实在没什么可玩的,再加上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我们第二天就驱车回到城里。

    到了初一晚上,小区外面燃放的鞭炮、烟火震天响,我们站在阳台上看着那属于别人的繁华与热闹,一种与世隔绝的荒凉扑面而来。

    我问老公:“这样安安静静地过年,是你想要的吗?”老公坦言,他也有点想家了。而女儿因为不能和老家的表哥玩,更是闷闷不乐。为了表示她的不满,对我们提议的逛庙会、去游乐场玩都不感兴趣。

    而电话那头,也没有了往常的热闹。老姐说,我没回家,过年都没意思了;妈妈则一直问我,有没有多准备一些好吃的,别偷懒,过年可不能凑合着吃;婆婆则念叨着,老两口在家冷冷清清的,要是都回去就好了……

    冲动是魔鬼,但有时也可能是天使。第二天,天还没亮,我们一家就出发去机场了。虽然在老家呆不了几天,虽然这趟旅程显得太过折腾——正所谓“人生无处不折腾”,有时候,折腾的人生才更完美。

分享到:
过年的忙与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