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1月1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2011国产大片:在观众的嘘声中谢幕

本报记者 吴晓东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1月17日   09 版)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公布2011年全年电影票房的统计结果,去年全国电影票房在2010年突破百亿元大关之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达到131.15亿元,较上年增长28.93%。同时,全年国产影片票房为70.31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3.61%。这也是2002年实行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中国电影票房连续第九年实现大幅增长。

    然而,在这一连串骄人数字的背后,被投资人寄予厚望的大投资、大制作、大阵容的国产大片,却以普遍亏损的战绩在观众的嘘声中谢幕。

    根据记者统计,古装大片成为2011年电影市场亏损重灾区:投资1.5亿元的《战国》总票房不到8000万元;投资1.5亿元的《关云长》总票房仅为1.6亿元;号称制作费高达2亿元的《倩女幽魂》总票房不到1.5亿元;成本在1.8亿元左右的《武侠》最终票房以1.7亿元收官;投资1.8亿元的《白蛇传说》票房勉强突破2亿元。

    目前在贺岁档大卖的《金陵十三钗》票房正向6亿元迈进,但根据片方对外宣称的成本6亿元,如果按照现有的国内分账比例进行粗略计算,《金陵十三钗》需达到13亿元票房才能收回投资,单靠国内市场,显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11年的国产大片,几乎就是全军覆没。”北京新影联院线负责人高军表示,今年国产片大多不给力,特别是大投资影片普遍亏损。

    种种迹象表明,在2011年,类型单一、创意匮乏、严重同质化、不能唤起观众情感共鸣的大片很难赢得市场。

    从2002年内地第一部商业大片《英雄》问世以来,制作投入动辄数亿元以及对高票房的追逐,被当作商业大片的必备特点。可当过亿元投资日渐成为国产大片的门槛时,大片们想要单纯依靠国内票房回收成本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对于大片日渐“虚胖”的生态,有业内人士分析说,现在很多片子看上去票房过亿元,但按照现有国内商业院线分成比例推算,票房需要两三倍于投资才能收回成本,“国内总票房市场虽然增大了,但是,国内现在的电影投资还是保持‘二八法则’,只有两成以下的片子赚钱。”

    电影品质与票房不对称,是当前华语大片的顽疾。

    日前,数家网站推出不以票房论英雄的年度国产电影评选,一些曾经被市场看好的大片纷纷入选年度口碑最差影片:《武侠》虚张声势,《关云长》成搞笑片,《画壁》跟风大玩穿越,生生让剧情脱离了观众的理解范围,《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随意删减原著、人为制造戏剧冲突,《战国》不过是女一号的个人秀场,《东成西就2011》拼凑段子和歌曲胳肢观众,却让人笑不出来。

    每次都指望能有一场视觉盛宴,可走出影院却常常满腹牢骚。在过度夸张的宣传噱头背后,漏洞百出的剧情、苍白无力的人物以及对历史的各种意淫及曲解,成了观众对一些大片失去兴趣的根源。

    对于大片的集体疲软,有专业人士指出,观众审美取向发生变化是重要原因之一。“张艺谋、冯小刚和陈凯歌三大名导在电影市场中的‘三国演义’,曾被视为早期中国纯商业大片时代的到来。而今天,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这样单一的大片套路已经走不通了。在内容和品质上得到认可,并在口碑和话题方面易于传播,才能保证影片在市场上有持续的影响力。”

    “原创力不足、想象力匮乏”,也是电影局对2011年中国电影界创作现状的概括。“某类题材或某部作品的成功,往往伴随大量的跟风与克隆,使电影创作变成了简单粗糙的复制与改写,思想雷同、情节重复、手法单调。”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指出,目前中国电影经得住观众评价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仍然不多,不少作品情感虚假、脱离生活、粗制滥造,甚至价值观扭曲、历史观混乱,少数影片更以血腥、暴力、情色、低俗为卖点,试图以文化折扣换取经济效益。“正确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事关电影发展大局,决定产业发展未来。”童刚说。

    据报道,2011年12月国内票房超过13亿元,创下单月票房历史新高,但这个数字并不能令人兴奋,因为在银幕数大幅增加的基础上,对比2010年12月的12亿元票房,贺岁档的含金量已明显降低。

    统计数字显示,2011年,中国电影平均每天新增银幕超过8块,全国城市影院银幕数达到9200块,实现了“井喷式”增长,全年新增影院803座,是上一年新增影院数量的近3倍。但根据统计数据,观影人次、上座率并没有相应增加。考虑到影院建设、运营成本、国产影片制作成本,去年中国票房数字只能是“看上去很美”。

    “在若干文化产业中,电影产业是市场化最早、成效最明显的一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表示,中国电影走产业化之路不到10年,产量已位居世界前三,票房年均增幅30%,这些都显示中国已经成为电影大国,但远非电影强国。

    回首2011年,中国电影票房前三名被好莱坞大片所包揽,分别是《变形金刚3》10.93亿元,《功夫熊猫2》6.08亿元,《加勒比海盗4》4.63亿元。不过,在大片整体表现欠佳的情况下,一些中小成本影片倒是不断给人“惊喜”。2011年3月上映的《观音山》以1200万元成本收获8000万元票房,7月《孤岛惊魂》以500万元成本收获9000万元票房,11月上映的《失恋33天》更是以890万元成本豪取3.5亿元票房,灭掉了《铁甲钢拳》、《丁丁历险记》、《惊天战神》等同期数部好莱坞大片,获得近17倍的投资收益,在观影淡季创造票房奇迹,让业界看到大片之外不同类型影片的市场号召力,同时也增加了年轻电影人入行的动力和机会。

    “中小成本影片在2011年的电影市场中展示出令人惊喜的爆发力。”童刚称,2011年国产影片票房过亿元的有20部,随着中小成本影片的逐渐进步,中国电影单独依靠商业大片支撑票房的局面正在被改写。

    2012年,中国电影人能否在热钱涌动的电影市场里固守应有的诚意?名导大片是否还能继续赚钱的神话?观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国产大片?凤凰网不久前发起一项关于国产大片的调查显示,票数排在首位的是“关注现实或再现并表达历史”,位居其后的两项分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故事好看动人”,而网友最不看重的一项是现在很多大片引以为傲的“技术上达到国际水准”。调查结果说明,大导演、大投入与大明星可以成就大片与高票房,但未必能成就好影片与好口碑。电影是商业元素和普世情怀的结合,是反映历史与现实、启迪心灵的“诚意之作”,而不是用钱、大牌和营销手段打造出来的“圈钱之作”。

    “2011年后,再没有导演能够理直气壮地提出‘大制作才能赚大钱’的想法了。”有电影投资人士表示,“唯有精耕细作的诚意电影,才能保证不亏钱。”

分享到:
黄苗子:哈哈大笑走完一生
2011国产大片:在观众的嘘声中谢幕
消费“2012”是克服末日恐惧的集体下意识
庐山老别墅成“度假村”
昆曲电影《红楼梦》开机
中国非遗保护数字化
带我们回家
麻辣一周